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齐国教育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教育作为治国的一种手段,历来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先秦齐国也不例外。本文借助现有齐文化典籍,就齐国教育思想中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析,力图阐明其关于教育的地位、方针、内容、方式和目的,以求为当代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2.
冶铁文化是齐文化的主要特色文化,是齐国富国强兵的主要标志.对冶铁文化的研究是世界范围内大的史学课题,对它的起源及冶炼过程的研究是一个科学的复杂的过程,历来史学家多有其说.冶铁术的发明,加快了我国文明进程,推进了社会的进步,具有划时代的作用.研究证明先秦时期的齐国具备了发明冶铁术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淄博铁山是中国冶铁的发源地,齐国发明冶铁术的时间当在西周晚期,春秋时期的齐国已进入铁器时代.  相似文献   
73.
齐、鲁同是酉周初分封于东方的两个城邦,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到春秋初期,齐、鲁由两个城邦变成两个大国。相邻大国的地理位置注定了他们既抗争又结盟的复杂关系。这里所说的“春秋初期”,指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春秋纪年始到齐桓七年始霸,即鲁庄公十五年(公元前679年)这一历史阶段,计四十余年。此时期,齐历僖公、襄公、桓公三朝,鲁则经过隐公、桓公到庄公。此一阶段,齐由弱到强,终成诸侯霸主;而鲁由强变弱,逐渐失去了领袖诸侯的政治地位,理清这一时期的两国关系,对于我们理解齐桓称霸的背景,以至了解整个春秋时期列国形势都有重要意义。 以下仅就《左传》所见,把春秋初期的齐鲁文化关系梳理如下:  相似文献   
74.
《萄子·王制篇》有《序官》一章,专门论述职官制度,通过对“乘白”、“乡师”、“州里”、“治市”、“治田”等条的考证.发现《序官》官制带有明显的齐国色彩。《序官》以及《王制篇》可能是苟子在齐国游学时所写。由于《王制》在齐国成书,当然为齐国学者所看到,《管子·立政》的作者为解决“国之贫”“五事”,所以《省官》一章有选择性地摘抄了《序官》“五官”。  相似文献   
75.
齐国的陶瓷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先齐地区大汶口文化的白陶、龙山文化的黑陶、特别是极具地域特征的齐国日常生活类陶器与各种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品、建筑陶构件等,都充分体现出豪放与沉稳的双重造型特色以及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风格。这不仅构成了齐国独特的陶瓷文化体系,也对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陶瓷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并影响后世陶瓷发展长达数千年。  相似文献   
76.
毕洪亮 《管子学刊》2009,(2):36-38,95
本文利用最新的考古发现资料,尤其是在齐国腹心地区发现的城组、城址和遗址对西周时期齐国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其中涉及西周时期齐国的疆域范围、营丘地望,商人、周人和土著夷人之关系诸问题也做了探讨。文中利用近年盐业作坊的发掘与研究资料,对齐国以盐业为基础的工商贸易经济发展亦进行初步的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77.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国家管理思想的发展轨迹是比较清晰的。其中,西周时期是以"礼治"为主体的,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若干新思维,战国末期秦国的法治最后获得了胜利。但礼法并重的长久持续力在齐国却显现出了突出的社会适应性,即便在现代社会中,礼法并重的管理理念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8.
齐国《韶》乐经历代修改、承传,至春秋末“尽善尽美”,齐亡后,未因国亡而废,仍被后人世代奏演。用乐舞祭孔子始于东汉,但直至南北朝也无专用乐舞,其间,多数记载认为以“六代之乐”代之,而实为齐国《韶》乐。隋代虽然新创了祭孔子专用乐舞,但仅仅是新编歌诗,乐和舞仍是沿承齐《韶》之旧。唐至明清便成为“仿古乐舞”了。《韶》迹犹存,但却难以考究。  相似文献   
79.
本文讨论了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社会分工理论受到了中国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管仲的分工思想的影响。斯密和管仲的社会分工思想在各自的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二者分工思想的相通性,有助于澄清学界长期存在的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80.
齐都的再建     
姜太公就封于齐,以营丘为都,后又在营丘与淄水之间建立新都城。胡公时被迫迁都薄姑,献公时将都城重迁回营丘,并易名临淄。临淄自此作为齐国的都城再也没有被迁移。临淄的再建,既是齐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又极大地带动和推动着齐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