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高青陈庄西周遗址与齐都营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恩田 《管子学刊》2010,(3):98-101
高青陈庄西周遗址内发现的两座诸侯身份的甲字形大墓,证明陈庄遗址应是都城,不是邑。M18出土的豐簋铭文中的"齐公",应是齐国始封君太公师尚父。太公日名为"甲",可补史籍记载的阙佚。太公之孙豐即太公之孙乙公得。乙公名得字豐,M18应是齐乙公得之墓。陈庄城址应是齐国早期都城营丘。圆外有方、方外又有圆,层层相套有9层夯土堆积筑成的夯土台基,应是相传太公所筑的营丘,其主要功能是祭天的天坛。  相似文献   
42.
高青陈庄遗址的考古发掘是近年山东乃至全国商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尤其是西周早期城址、大型祭坛、甲字形大墓、殉马和甲骨文(见图一至图七)的发现,填补了山东商周考古的空白。特别是18号墓出土的青铜簋,铸有11字铭文,且自铭"齐公",为首次发现,为确定该城址国别和性质提供了绝好的证明。所以这些发现为齐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材料。  相似文献   
43.
逢国考     
张富祥 《管子学刊》2010,(4):117-125
古代逢族为豢龙族的一支,源出传说的祝融部,因与姜姓族群通婚而为姜姓。夏代后期,其族居于今豫东鲁西,商汤灭夏后归服于商,被封于齐地,取代斟氏为诸侯,国名齐。其都邑初在今邹平境内,后迁于青州附近,商晚期为斟氏后裔所逼,再迁于今高青境内。商末助商王朝平定东夷反叛,周初复支持商王室嫡裔武庚起兵反周,与薄姑氏同为周人所灭,其国族亦被迁徙于今济阳境内,成为周王朝新封姜齐政权的附庸。  相似文献   
44.
范蠡,古代楚国宛人,他曾在越国担任主持军事的将军,在齐国担任主持政务的相国,而后激流勇退,专事农商,很快成为家有万金的巨富。司马迁称他为“三迁皆有荣名”。这确实是一位聪明绝顶的人。  相似文献   
45.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室的衰微,齐国也逐渐摆脱了西周传统的“亲亲尊尊”、明德慎罚等治国理念,开始寻求一种既能纵欲享乐、又能建立中原霸业、称雄天下的新的治国方式。齐国的人才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其一,从能力方面看,大至宰相、小至各行各业,凡有一技之长的人物都是人才;其二,从品德修养方面看,无论社会地位高低,凡品德修养者也是人才;其三,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经历了重德到重才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齐国人才观的得失与齐国的盛衰紧密相连,虽距今两千多年,但其中的某些人才思想,如重视人才的治国理念、重用德才兼备的上层统治者的治国实践以及对什么是人才的深层思考,等等,仍对当今社会有种种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6.
晏婴作为齐国的一位重要人物,其对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以《晏子春秋》为据,就晏婴佐政期间提出并践行的外交思想和外交实践进行了论述,认为晏婴不仅是一位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外交家。晏婴根据齐国国情及国际形势提出了“外归其义”,“不侵大国之地,不耗小国之民”的和平外交思想并践行之,使齐国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在外交实践中,晏婴还创下了折冲樽俎,面对强手而不辱君命的光辉外交业绩。  相似文献   
47.
自姜尚封齐至秦国灭齐,从思想观念、政治生活领域至衣食住行、丧葬祭祀,齐国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礼仪思想,像一张无所不包的秩序大网,通过硬控制手段,使各等级各安其位,各行其是,起到了规范秩序、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齐国政治家与社会思想家们也在各个层面对礼仪进行了有时代特色的论述与实践,其主要落脚点是秉礼治国平天下,维持齐国社会秩序,导向则是王权专制.  相似文献   
48.
《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与齐国兵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汝波 《管子学刊》2005,(1):41-44,69
《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不等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基本含义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的胜利。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进攻,也适用于防御。《孙子兵法》的这一思想与齐国的兵学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称霸业绩,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的实践依据;齐国兵学文化中的“尚智”特质,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的文化基因;古兵法中萌芽性的“全胜”思想,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和升华的理论活水;齐国盛衰的教训,则使孙子认识到,实现“全胜”的首要条件是“道、天、地、将、法”综合国力的强大。《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对其后的齐国兵学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大致体现在兵书、非兵书论兵、社会风尚以及将帅成长等方面。  相似文献   
49.
桐林遗址     
张越  王滨 《管子学刊》2005,(4):F0004-F0004
桐林(田旺)遗址位于齐国故城西北方向15公里处,乌河东岸,路山以北,地处临淄区桐林村,田旺村之间,原称“桐林田旺遗址”。桐林遗址包括田旺,桐林,  相似文献   
50.
正战化军教授继《管仲评传》之后,多年研究晏子的力作——《晏婴评传》已由山东人民出版社于2015年10月出版。《晏婴评传》作为作者精心打造的学术著作,由以下诸点即可洞察其创新之处与主要特点。一、《晏婴评传》是目前研究晏婴的最为完备的著作。共有七章,第一章"晏婴家世"论述了晏氏的起源以及晏氏族人在齐国的情况;第二章"姜氏季世",论述了晏婴所处的时代背景;第三章"晏婴仕齐",考述了晏婴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