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95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71.
看话禅以宗杲而风行,宗杲也以看话禅而名世。宗杲对看话禅的推举,虽说是对默照禅、文字禅的矫枉,实际上是默照与文字间的折中形式。而且,看话禅毕竟是在颂古、评唱的基础上脱颖而出,虽然有贬抑文字禅的倾向,但受时代风气之熏染,实不脱以文字说禅的风气,尤其是对以语言文字为看家本领的士大夫的疏导,融合儒释,以庄说禅,更加适应了当时士大夫禅学的需要,从而,借助禅学在士大夫思想行为中的渗透,推动了禅宗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272.
    
文成 《佛教文化》1994,(1):33-34
小时候的我,体弱多病,性格也孤僻。可能是从伙伴中得不到欢乐的缘故吧,我对自然界的一切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春天万物苏醒的时候,我会盯着嫩黄的小草痴痴地看上半天。春燕来了,我的心会追逐着燕子飞翔,心情也变得轻捷快活。而一夜春风春雨,满庭的李白桃红零落成尘,又使我生起莫名的伤感。秋天到来,大雁南飞,望着那人字形的雁阵,听着越来越远的“嘤嘤”声,引发我几多遐想,几多少年的哀愁。  相似文献   
273.
妙觉 《佛教文化》1994,(1):46-47
看过南怀瑾先生的《金刚经说什么》一书,又看见孙玺龙先生《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一文,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二者所表达对金刚经的解释,虽然言辞不同,但表达的意思并无大区别。倒是不太清楚孙先生要“遥祈南老先生慈谅法正”之处究竟何在。  相似文献   
274.
本文原是太虚一次学术讲演,表达了太虚对佛学基本思想和中国佛教发展史的基本观点。共分五章:第一章“佛学大纲”,简要勾勒出了中国佛学的大纲。中间三章用三句话提纲挈领地概括了中国佛学的发展脉络:一、中国佛学特质在禅,二、禅观行演为台贤教,三、禅台贤流归净土行。最后一章表达了作者重建中国佛学的意旨。  相似文献   
275.
张帆 《佛教文化》2009,(4):79-80
在京北的一处清居,应邀接受采访的姬玉如约守候。一身青翠,淡定的眼神。当日鲜食人间烟火、藏梅上雪以烹茶的妙玉恍在眼前。素雅的茶器,龙泉寺的甘泉。泡一壶禅茶,但觉茶香清净,似是莲花,远香清逸。  相似文献   
276.
在中国,只要稍有点文化常识的人都知道“茶禅一味”。 三毛有这样一段话:“阿拉伯人饮茶必饮三道。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  相似文献   
277.
终于以《中国历代增待全集》面世的这套千余万字的巨著,开始编纂时的设想是出一套《中国历代僧诗集注》。那是1991年10月在湖南益阳举行了第一次唐代诗僧齐己学术研讨会之后。这设想立即得到了林凡先生的支持,得到了参加研讨会的益阳朋友的支持,并于1992年3月1日在益阳成立了《中国历代僧诗集注》编纂工作筹备组,迅速投入实际操作。当时。动中无数,以为中国僧人的诗,顶多二百万字。请教几位有关学者,也说不准到底有多少数字。后来发现远不止此数。显然,靠益阳一个地区学人的力量已经不够,便在全国范围内重组编纂班子。通过沈玉成先…  相似文献   
278.
所谓格义,即中国早期佛教学者利用中国固有的名词、概念以诠释佛经奥义的做法.实事证明,释道安对格义之法并不反对,他所否定的只是机械比附.无论是他的佛学本体论还是他的禅数思想,可以说都是通过借鉴魏晋玄学建构起来的.在处理外来文化时,在不扭曲其本质精神的前提下,却能将它与本土文化的矛盾降到最低,这样的明智做法显然是非常值得肯定的.通过释道安佛学思想的建立,我们可以再次见出我国早期佛界学人的博大心胸和高超智慧.  相似文献   
279.
王兴 《法音》2020,(3):19-22
西方净土信仰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漫长的发展过程。自庐山慧远念佛结社,到唐宋两代善导—普度一系的"本愿"持名学说、五代创立的"禅净双修"理论再到天台宗的净土修持等等,净土法门的发展在中国佛教史上以多线交互的形态展开。[1]伴随着净土信仰理论发展,中国本土极具特色的记录净土修行者往生感应事例层出不穷,汇集此种故事的"往生传"文集亦见于历代佛教文献。明清时期是"往生传"文本出产的高峰和总结性阶段,这些往生故事中亦透出一种常见的叙事模式,同时也体现着编纂者对于净土信仰实践的一种文本构建。  相似文献   
280.
朱熹的山林诗包蕴着幽深绵远的自然禅和平易淡泊的生活禅.一方面,山林是探讨朱熹诗禅关系的纽带.另一方面,随着对朱熹心性理论、美学理想和文道观的深入研究,我们对其内心潜藏的禅情结将有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