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通过解读马克思对鲍威尔有关犹太人问题的批判,探讨马克思思考犹太人问题的两个维度,即对政治解放本身的批判和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并通过剖析马克思与鲍威尔以及整个青年黑格尔派的区别,进而清理马克思对传统思辨哲学、自由主义政治哲学以及启蒙哲学的内在批判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仅存于敦煌写卷中的《无量寿观经义记》和《无量寿经义记》,虽然在半个多世纪以前曾引起日本学者的注意,但至今尚无人对此二义记作深入的探讨。本文对它们的时代和撰者作了考证,修正了日本学者望月信亨先生认为它们皆为隋释灵裕所撰的观点;净土往生者的阶位判属问题是二义记的主要的思想内容,阐明其特点对于全面而正确地认识弥陀净土教理的演进史是非常有价值的,故本文对它们的思想特点也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3.
维吾尔族古代医学发达,吐鲁番出土回鹘文写本对此多有记载。从中不难看出,其医学深受印度医学与佛教医学的影响。维吾尔医学之基本理论奠基于古代回鹘人对寒、热、干、湿四种状态的理解与运用,显然是对佛教医学理论中地火水风四大物质运动不调而致病学说的借用。这种辨证、施治方法一直影响至今,成为今天维吾尔医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龟兹密教问题是学术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从20世纪初问题提出,近百年的时间,学术界对龟兹曾有密教流行,尤其早期有杂密思想的存在和影响的结论,几乎达成一致。但在论据和论证中却始终存在比较大的问题。直到季羡林的《龟兹之密宗》将中原文献与西域佛教考古结合起来,从西域出土文献资料出发,提出极具权威的证据。但是季羡林的论文也只是说明7至9世纪时龟兹有密教流传,属于纯密阶段。关于3至7世纪的龟兹早期密教(杂密)流传情况学术界仍然没有确定的证据。本文回顾了这一过程,并从新疆库车佛塔出土的4至6世纪梵语婆罗谜文鲍威尔写本《孔雀王咒经》的角度提出龟兹早期杂密流行的新证据。  相似文献   
15.
16.
赵前 《中国道教》2007,(4):37-39
在香港、北京举办的"《道德经》版本(文物)展"上,国家图书馆为展览提供了206件(组)展品,其中一级文物5件(组)。展品包括石刻拓片、敦煌遗书中的唐  相似文献   
17.
唐玄宗御本《道德经》,即唐玄宗御书或诏令唐朝中央机构、道教宗师书写的《道德经》文本,有隶书经文本、三体真本、楷书注本、楷书疏本等。唐玄宗亲自书写之外,集贤院、礼部、国子监等官方机构也缮写制作御本《道德经》。唐玄宗御本《道德经》多收藏于宫禁、京城道观之中,或作为向天下颁布的标准本而流传于诸道诸郡,现存敦煌写卷P.3725《唐玄宗御注老子道德经》,是保存至今由国子监、礼部缮写校对的写本或传写本,是向天下颁布的写本之一。唐玄宗御本《道德经》的制作目的,有的是为李氏宗族祈福,有的是为道教宫观书写,更重要的是为推行李唐王朝尊奉老子和《道德经》的文化政策。  相似文献   
18.
吐鲁番发现的公元430年写本《金光明经》供养人发愿题记是祆教入华史的重要史料。这段84字的题记包含高昌国存在"胡天"信仰的信息,更以写卷抄写地点、时代、题记性质明确而对研究中亚宗教文明的交流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自1970年代起就引起国内外宗教史学者的重视,引用、讨论者众多。唯因写本的清晰图版公布较晚,特别是因为北凉书法的特殊性而带来的辨识困难,这段文字迟迟没有获得可信可用的完整录文。继本文作者于2004/2006年提出通读方案后,本篇是对后续学者就文字释读提出的一点质疑所做的答复,旨在推动这篇题记的释读达至一个完满的解决。  相似文献   
19.
那薇 《中国道教》1990,(3):33-39
《老子想尔注》,《隋书·经籍志》、《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均未著录。唐玄宗的《道德真经疏外传》罗列了古今注释《道德经》各家,其中有《想尔》二卷,并说:“三天法师张道陵所注”。五代杜光庭《道德真经广义》记载了历代诠疏笺注六十余家,也包括《想尔》二卷。该书于五代后失传,无人提及。现存的《老子想尔注》为敦煌莫高窟写本,存于大英博物馆,卷末题《老子道经上想尔》。  相似文献   
20.
《大通方广经》是中古时期一部极为流行的汉文佛教疑经,该经在吐蕃时期就被译为藏文,存世的藏文本包括敦煌出PT 92/1、200、201,ITJ 207、250等残卷,以及《甘珠尔》收录的此经的全译本(P.930,D.264)和摘译本(P.931,D.265)。经对比研究,我们发现敦煌PT 92/1是一部与大正藏本(T.2871)分卷一致的译本;PT 200、201应是ITJ 207的异本,而ITJ 207与《甘珠尔》全译本之间的差异已远远超出了校勘的范围,它们应属两个不同的译本;ITJ 250是《甘珠尔》所收录摘译本的一部早期抄本。其中PT 92/1与ITJ 207有可能为非吐蕃官方译本。娘日尼玛沃色所说的汉阿阇梨噶玛拉希拉与玛仁钦乔从汉文佛典翻译的《邦贡恰东》可能是《甘珠尔》中该经的全译本。另外,《教法源流花蕊蜜汁》与《拔协增补本》中所谓达磨赞普灭佛时的另一部未译完的《邦贡恰东》有可能就是后来《甘珠尔》中收录的摘译本。本文冀此钩沉汉藏佛教深度交流交融的一段重要史实片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