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正道教经文和仙传中关于"试"的记载从来没有间断,可以说是一条贯穿始终的脉。络道教将修道人生与炼丹过程类比的思想中蕴含着神正论的色。彩试与免试的对、立仙真品阶与免试资格的关,联又使得道教的试炼思的担负起一定想判教功能。道教的试炼道教的试炼观念与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在刘向的《列仙传》中尚  相似文献   
22.
历代学者多认为<周易参同契>是东汉浙江上虞人魏伯阳所作.本文通过对文献的考察与分析,确认"郐"地并非作者籍贯,"鲁国"与"会稽"具有一致性,"会稽"是解开作者籍贯的钥匙,初步提出今本<周易参同契>的作者非一人而出于众手.其作者在齐鲁、吴越之问.  相似文献   
23.
有一次,魏书生老师到台湾去讲观摩课,事先没来得及作任何准备。走进教室,他对学生们说:“大家知道我是从哪里来的吗?”  相似文献   
24.
魏了翁继承朱熹,兼重象数义理,以辞、变、象、占为《易》之纲领,力图融会程、邵易学。他深研邵雍易学,提出“性善之义具于《易》”,并对河图洛书、先后天易学源流及有关分歧作了进一步考证,得出图书相通的结论。魏了翁重世教,学术以济世为旨。  相似文献   
25.
桑东辉 《孔子研究》2018,(6):139-147
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分裂战乱时期,其士大夫阶层的德福观念也较其他时期不同。《颜氏家训》作为士大夫教子治家的家训著述,集中反映了当时士大夫对德福关系的看法。参之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们的言论行止,不难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德福观是矛盾和复杂的,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坚持修德致福的德本论,但亦有道德退化的彷徨;重视家族教化和敦睦,但也出现亲情淡漠、析产别居的趋势;认同诚信正直、求福不回的主观能动性,亦不乏天命和福报的宿命论倾向。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德福观的产生是深受当时离乱的社会现实、佛道等宗教伦理观、儒家的道德教化观念、各民族异彩纷呈的价值观念,以及士族门阀制度等综合因素影响的。  相似文献   
26.
吾淳 《现代哲学》2007,(6):110-116
春秋战国时期至隋唐时期的中国社会生活主要有以下特点:(1)整个这段时间,以小家庭为主,其不但贯穿始终,甚至常常独步天下。(2)家族或宗族的形式十分有限,其不仅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更重要的是普遍不具有宋代以后家族或宗族那种制度性的形式。由此,建立在这一社会生活之上的伦理观念主要包括这样一些特征:(1)核心观念应当是能够普遍在基本家庭单位立足的"孝"观念;(2)普遍的小家庭形式,同时也会在财产、赡养等方面对"孝"观念形成侵蚀和背离;(3)就社会整体而言,缺乏更大的集合或更大的平台,由此也缺乏在更大的集合状况下或更大的平台基础上所制定的种种伦理规范,具体而言,即是宋以后社会那种家法族规;(4)偶尔浮现的一些家训是这一时期个别家族或宗族在伦理观念上的结晶,但它仅仅具有偶然性和或然性,而不具有必然性和盖然性,也就是说它不具有普遍的作为社会风尚的意义;(5)与此相关,以小家庭为平台的"利"观念或许在整个社会占据更为中心的位置,少数思想家对于"义"的美好愿望和善意引导由于没有切实的制度性平台作为依托而多半付诸东流。  相似文献   
27.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论旨趣因易学"郑王之争"而分流:儒家郑学系统以《文心雕龙》为冠冕,依据汉易取象说、道器不离说、言尽意论确立了"神用象通"、"贵器用"、"一辞意"等文学创作的原则与方法;而玄学派王学系统的文艺论著则吸取忘象说、道器分离说、言不尽意论提出了"取之象外"、"事绝言象"、"神超理得"、"澄怀观道"等主张,可以《古画品录》为代表。故这一时期的文艺论在易学上还并不存在相互吸取的史实,各自的理论体系也是清晰贯通而非矛盾混乱的。只是在古文经学"要约明畅"的治学理念与学风上两派论著殊途而同归。  相似文献   
28.
正博兴县位于山东省北部,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出土了大批的佛教造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现博兴博物馆馆藏400余件佛教造像,其中有一批关于弥勒的造像,近期,笔者对这批资料进行了整理。一、造像介绍1、北魏孝昌二年(526)王和之造像座(中插三图1)1990年4月博兴城关镇河西村出土。青石质,上为圆形双瓣覆莲,下为方形座。高20厘米、长70厘米、宽64.5厘米。覆莲座正中为正方形卯  相似文献   
29.
王国维撰《魏石经考》等文,使经学研究具有了现代学术的品性与格局。他在书信和论文中的推论与结语,表明其研究已非传统的训释文字、订补文献之阙,而是以汉魏石经为切入点来探寻中古学术史与思想史的断裂之处,因具有知识考古学的性质而呈现出新面貌。他通过考证汉石经以一家为本、兼刻诸家异字,推论东汉求同存异之学风,揭橥东汉民间古学与官学论衡的历史图景,论证《魏石经》古文源自孔壁,揭示出汉魏之际经多转写、字指学兴起以及学术"竞技规则"的转变。王国维早年研习译介叔本华论著,其西学渊源表现出消化西方哲学的东方效应,然其于具体论证又不自觉地回到传统的延续性思考,反映了他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与固守。  相似文献   
30.
自然与名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士人探讨争辩的对象,重玄学在其中萌芽发展;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也是成玄英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