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03篇
  25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真值在最初的时侯只有一个。为了更好地把握“真”这个真值,才引入了真值“假”。在数学推理中,有这两个真值就足够了:因为处理数学句子只需使用一阶逻辑中的二值语义和证明论。然而当我们获得的信息不完全准确、有部分错误甚至被扭曲时,这两个经典的真值就不足以灵活地表达和处理我们的知识。我们将首先分析卢卡西维茨的无穷值逻辑在处理Rényi—Ulam问题时所起的作用。“二十问”游戏中的信息流遵守布尔逻辑的规则,相比起来,该游戏的Rényi—Ulam变异所产生的回答却可能是错误的,对同一个问题重复提问得到的两个相同的回答所产生的信息,要多于仅仅只回答一次时得到的信息:幂等律A&A=A不再成立。这个游戏中的回答遵守卢卡西维茨的无穷值逻辑。这一逻辑在处理连续事件的融贯概率估计方面具有普遍的意义,它能够推广处理yes—no事件(即在任一可能世界中,要么发生要么不发生的那些事件)的菲尼蒂概率理论。假定事件集E={X1…,Xn}等于某布尔代数F上的一组元素,菲尼蒂证明了,定义在E上的映射p是“融贯的”当且仅当它可以延拓到F的概率测度上。p的融贯性意味着,如果一个赌徒A把概率度p(Xi)分配给每个事件Xi,他的对手B不可能迫使他下注,使得B确保在每个可能世界中都赌赢。菲尼蒂利用他提出的融贯性标准,得出了概率论的柯尔莫哥洛夫公理。使用卢卡西维茨逻辑,我们把菲尼蒂理论推广到测度值为实数区间[0,1]的那些事件上。只要经过恰当的规范化,这类事件的例子就是大量地、或显或隐地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打赌之中。  相似文献   
42.
曾永光  朱冬 《学海》2008,(2):150-155
本文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论的有关知识,地建立了被保险人影响出险损失概率道德风险和保险人审核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了保险双方的均衡博弈策略,推导出了满足保险人的期望利润的保险定价公式,并通过实例计算分析了它的合理性,为我国保险业的财产定价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3.
随着心理无意识研究在记忆、学习和思维等领域的兴起,内隐时间认知也逐步成为时间心理学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探究内隐时间认知的四种方法:分离范式、序列学习范式、表征动量范式和计时分布相关范式,指出内隐时间认知实验范式在无意识时间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中的研究也是有相当前景的。  相似文献   
44.
《逻辑哲学论》虽然注家甚多,此书对于概率和归纳问题的零星讨论却一直没有受到后人的重视,而本文则试图对这些讨论进行尝试性的重构。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双重的。首先,本人试图揭示早期维特根斯坦的概率理论与他的整个逻辑原子论架构之间的关系,说明他是如何通过“真值根据”这个概念而将日常语言中的概率表述全部还原为真值函项理论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将说明为何他的这种概率理论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其次,本文将讨论维氏将归纳问题和概率问题相互分离的“分离策略”,并尝试重构出他提出该策略的隐蔽动机。在此基础上.笔者将站在认知科学的立场上为这个策略本身提供一些辩护和批评。笔者认为,早期维氏虽然正确地看到了“思维经济原则”对于归纳推理的重要指导意义,并看到了该原则本身是无法被还原为逻辑真理的,却并没有意识到该原则本身可能是一切具有一定智能水准的问题解决系统所必须依赖的问题解决策略。令人遗憾的是,他对“心理学”和“逻辑”所作的简单的二分法阻止了他更为深入地对智能系统的普遍问题解决逻辑作出探究,尽管这种研究的确是可以相容于他的前述“分离策略”的。总而言之,本文认为早期维氏的概率理论的科学价值相当有限;与之相比较,他的归纳观却可能已指出了如何揭示智能系统的普遍认知机制的正确道路,尽管他在《逻辑哲学论》阶段还缺乏对于这条道路的全面自觉。  相似文献   
45.
研究探讨中文阅读中的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是指副中央凹处词的特性对中央凹处词汇加工的影响.实验以27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句子阅读材料,考察词n的语义透明度特性对词n-1(高频、低频)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词n的语义透明度的高低对词n-1(高频、低频)的加工没有影响,没有出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实验结果支持E-Z读者模型的假设.  相似文献   
46.
研究从先验概率、概率表征、推理任务等方面探讨了经典贝叶斯推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试图在"知识和试题双重模型"框架下,探索现实和标准贝叶斯试题的形式结构的同质性,结果表明:1)自然频次表征比百分比表征的贝叶斯推算题正确率高,这是因为试题的形式结构不同,与概率表征无关;2)贝叶斯判断题与贝叶斯推算题的试题形式结构存在显著差异;3)贝叶斯推算题中,概率词表征与其它两种表征的试题形式结构存在显著差异,其实质是贝叶斯判断。  相似文献   
47.
不同认知风格11岁儿童内隐序列学习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首先对143名11岁儿童进行认知风格测验,从中选取反省型和冲动型认知风格儿童各30名,采用序列学习研究范式,对其内隐学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虽然冲动型儿童序列学习的反应时显著低于反省型儿童,但采用“比例测量法”的方差分析两组被试无显著差异。(2)采用“对立法”对包含和排除的生成成绩进行方差分析,无论反省型儿童还是冲动型儿童,其包含和排除成绩均没有显著差异,而且成绩均在几率水平以下。说明两种认知风格儿童的序列学习没有差异,且都具有内隐性。  相似文献   
48.
内隐序列学习与注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序列学习与注意的关系是内隐学习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双注意机制”理论、“抑制表达”理论和“干扰外显学习成分”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内隐序列学习与注意的关系,但支持证据和反对意见并存,论争激烈。该文试图在一定程度上整合这三种理论,提出了“动态需求”假设,认为内隐序列学习任务对注意的需求是动态变化的,随着内隐序列学习任务中外显学习成分比重的变大,其对注意资源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49.
大量有关人类归因判断的研究表明,人类经常违反理性概率公理.Tversky和Kahneman(1983)使用Linda问题等特定场景的研究发现,人们系统性地表现出违反理性推断标准,判断合取事件发生概率大于其组成事件发生概率,称之为合取谬误,并用人们使用代表性启发式判断概率来解释该现象产生的原因.然而使用启发式观点对合取谬误现象进行解释过于模糊不清.该文首先介绍了合取谬误现象及其解释模型,然后应用Li(1994,2004)提出的不确定情形下决策理论--"齐当别"抉择模型对Linda问题中合取谬误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50.
注意负荷对内隐序列学习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操  白学军  沈德立 《心理科学》2007,30(5):1029-1032,1051
运用次级任务研究范式,采用符号计数的次级任务和歧义序列中的次级条件序列,将内隐序列学习分为单任务组和双任务组,统一在单任务条件下测试。结果发现:(1)两组被试内隐学习成绩差异不显著;(2)双任务组被试在学习组块和测试组块的内隐学习差异也不显著。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在次级任务占用注意资源的条件下内隐学习仍然可以正常地获得、内隐序列学习不受注意负荷影响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