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18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9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103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我们拥有各种价值信念,也根据价值信念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群体;我们坚信某些价值是正确的,某些是错误的,且通常倾向于认为自己是对的一方;我们乐于说理和劝服,总是不知疲倦地寻求同声相应,而对于那些与我们的价值信念格格不入的“异己者”,又经常缺乏耐心与宽容。如果价值分歧是一个基本的人类学事实,而那些道德异己者又总是不可避免地现身于我们周围,那么伦理辩护可以让我们好好相处吗?就像古希腊的卡里克勒斯遇到苏格拉底,前者的“自以为是”被后者视为“秕言谬说”,而后者的“谠言嘉论”又被前者视若“虚谈高议”。然而,正是因为无处不在的价值龃龉,才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在公共生活中为自己的价值信念提供应有的辩护,并展开充分的对话,以求超越个体视角的局限,达到维护公共理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92.
伴随现代社会工作压力的加剧和数字化办公技术的发展,职场网络闲逛行为日渐普遍,这引起了实践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步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本研究聚焦职场网络闲逛行为,整合行为者和观察者视角,探讨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的作用结果及其反馈效应,主要内容包括:(1)识别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的核心维度,划分不同类型的职场网络闲逛行为;(2)采取行为者中心视角,验证不同类型的职场网络闲逛行为对工作结果的利弊效应机制及其边界条件;(3)采取观察者中心视角,揭示职场网络闲逛行为对领导和同事的人际影响机制及其边界条件;(4)采取行为者和观察者互动视角,探索内外部反馈下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的动态变化轨迹。各项研究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闭环系统,完整呈现职场网络闲逛行为从产生作用到反馈调整的全过程。研究预期成果将推动职场网络闲逛行为研究领域的发展与创新,为组织应对职场“摸鱼”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93.
本文力图把康德的公民伦理思想置于其历史理性的理论框架之中来思考其限度及趋向。在康德历史理性的言说中,公民在康德那里作为“有限的理性存在者”,它是自我作为有限存在者“并非无拘”。康德对于用“有限理性存在者”来对其公民伦理思想进行限定,一方面基于康德公民伦理思想是道德形而上学的实践理性理论,另一方面出于他对卢梭的法权哲学原则的呼应。从价值趋向、交往结构、制度规范、内在德性、权利属性、外在环境等方面对康德的公民伦理思想展开分析,可以察知康德公民伦理思想的趋向也体现为世界公民状态。  相似文献   
994.
个人-环境(组织)匹配视角的员工幸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人-环境匹配与员工幸福感的相关研究集中在整体工作满意度、情感幸福感、工作层面满意度、心理幸福感四个方面; 当前的研究不仅关注个人-环境的匹配与员工幸福感的相关, 还重视个人-环境的不匹配及其方向性对员工幸福感的影响; 并通过引入调节变量构建整合的员工幸福感影响因素模型。今后的研究要对相关概念进行清晰界定, 对员工幸福感的研究内容需要超越工作满意度, 要关注个人-环境匹配的不同层面与幸福感的关系, 在方法上要结合组织情境开展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995.
结合问卷调查和结构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旨在探讨单一性童年期情感忽视经历与健康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使用的关系及其脑结构基础。21名忽视组被试(仅存在童年期情感忽视经历)和26名对照组被试(无任何童年期创伤经历)完成了问卷和磁共振成像的测量。结果发现,对照组的重评策略使用频率显著高于忽视组,两组在抑制策略使用上无显著差异。对照组在右侧额中回的平均灰质体积显著大于忽视组且该区域灰质体积变化与重评策略使用显著正向关联。多体素模式分析(multi-voxel pattern analysis, MVPA)发现右侧脑岛的灰质体素信号模式显著预测重评策略使用。结果提示,童年期情感忽视可能和成人初期情绪调节策略变化、右侧额中回和脑岛的结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996.
羞耻和内疚的差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羞耻和内疚是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两种十分相似的情感,难以对此作出明确的区分。近年来研究发现两者在概念、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外显表现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差异,而且在与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上羞耻比内疚更密切。这些研究发现无疑对情绪的理论研究和心理障碍的临床治疗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7.
分析思维降低情感预测影响偏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耿晓伟  刘丹  牛燕华 《心理学报》2020,52(10):1168-1177
人们在决策前需要对决策可能带来的结果进行预测。人们往往会高估未来事件对情感的影响, 这被称为影响偏差。本研究从双系统理论出发, 考察了分析思维是否会降低情感预测影响偏差。实验1(采用图片启动)和实验2(采用语言流畅性任务)考察了分析思维对影响偏差的影响, 并分析了情感预测程度的中介作用。实验3在现场中以真实的决策(生育二孩)为例, 考察了分析思维启动对情感预测的影响。结果发现:分析思维会降低情感预测强度, 进而降低影响偏差。  相似文献   
998.
当代著名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家蒙培元的情感哲学,学界称之为"情感儒学"。他提出了"人是情感的存在"、"情感是人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儒家哲学是情感哲学"等一系列重要命题。他的哲学思想有"主体""心灵""超越""境界"与"自然"这几个最重要的关键词,并由"情感"观念贯通起来。他有一个重要命题即"情感可以上下其说":往下说,情感与生理心理相联系,就是主体心灵的感性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下的自然经验;往上说,情感与实践理性相联系,乃是主体心灵的超越层面,即是一种形而上的超越体验。情感儒学实可谓两千年来儒家主流哲学之大翻转,即颠覆了以宋明儒学为代表的"性本情末""性体情用"的观念架构,回归孔孟的情感本源观念,由此引发了当代儒家哲学研究的"情感转向"。  相似文献   
999.
彭亚风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20,(6):1304-1311
情感素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研究生作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输出来源,其本身的情感素质值得关注。本研究对10056名研究生的情感素质进行潜在类别分析,结果表明:研究生情感素质总体发展尚好,但存在水平差异,且各水平间情感素质内部维度的发展规律不一致;性别和专业会影响研究生情感素质的发展。此外,本研究基于潜在分类的结果,得到了《中国大学生情感素质问卷》划界分数,实现对研究生情感素质的直观评价。  相似文献   
1000.
道德运气     
B.威廉斯  陈嘉映 《世界哲学》2020,(1):103-116,160,F0003
康德主义者认为,道德只跟动机相关,不受运气影响。威廉斯以未尽基于真实历史事实的高更和小说人物安娜为例展开讨论。高更这位画家为了自己的艺术追求,背逆、冲撞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如果他最后成功了,他将能为自己提供理性辩护,失败了则不能。而最初,没谁(包括他自己)知道他的追求是否结出正果——这有一部分依赖于运气。威廉斯对这一阐论中的几个关键概念做出辨析,运气(指的不是意外受伤之类,而是内在于其计划的运气),成功(不是功效主义意义上的,而是指他最终成为他曾希望会是的那个人),辩护(理性辩护可以回溯性的,且不一定能为所有人接受)。他尤其详细地阐发了行为者憾恨的概念。本文的结论是:道德并不免受运气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