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王涛 《美与时代》2023,(7):75-77
油画自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中国后,到清代康、雍、乾时期,在宫廷中开始出现一定数量的油画作品。这些油画作品很少像西方油画那样画在木板或者布面上,更多的是画在高丽纸上。纸上油画在西方很少见,但在清代宫廷却出现大量用高丽纸做底材的油画作品。基于此,探讨清代宫廷油画画在高丽纸上,以及清代宫廷很少使用纪实绘画的原因。  相似文献   
82.
张海鹰 《美与时代》2013,(11):84-85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没骨花鸟画在表现形式上有两种风格,一种是工笔没骨画,一种是意笔没骨画。工笔没骨画用笔细腻,工整,墨色柔和,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写实性,接近于工笔画。意笔没骨法用笔潇洒秀润,用笔生动自然,具有较强的写意性,接近写意画法。  相似文献   
83.
南齐时代的谢赫提出了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六法论,强调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六法中气韵生动起重要作用。谢赫分析了六法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形需要技巧,神进入品位,从而奠定了中国画理论的艺术标准。  相似文献   
84.
勇敢的妇女     
毛丽茹  吴新望 《天风》2015,(3):8-9,11
<正>经文:诗68:11;来10:55所以,你们不可丢弃勇敢的心,存这样的心必得大赏赐。圣经记载了许多爱主的妇女,她们因信活出了荣美的生命,因信勇敢地抒写了壮美的人生。勇敢拯救同胞的妇女——以斯帖王后以斯帖,以美貌与人品赢得了波斯王亚哈随鲁王的宠爱。她虽身处王宫、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但当犹大民族面临危难,要被"全然剪除,杀戮灭绝"之际(参斯3:13),她挺身而出,为了拯救同胞,冒着生命危险见王。因为亚哈随鲁王有个定例,若不蒙召,擅入内院见王的,无论男女必被治死(参斯4:11)。因此,以斯帖吩咐末底  相似文献   
85.
冯友兰先生以"正底方法"与"负底方法"建构了新理学体系,相较于对朱子学与禅宗的肯定,阳明学在其中却受到忽视与批判,原因在于:从"正底方法"角度看,阳明学因缺乏概念辨析而思想朴素,"心即理"命题悬置了形而上的理世界;从"负底方法"角度看,阳明学对实际多有肯定,与注重空灵的"负底方法"相悖。因此,如何接着新理学讲的问题,便归于如何以正、负方法重新理解阳明学,揭示其合理性,呈现其价值与境界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说明:(一)阳明学以概念辨析为其形而上学基础,并非朴素思想;(二)阳明学"心即理"命题是朱子学"性即理"命题在认识论上的体现;(三)阳明以"负底方法"对形而下的人伦事务,进行形而上意义的肯定,从而呈现日常践履中的圣人境界。  相似文献   
86.
人骨法器源自印度,是藏传佛教最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种类,因材料的特殊性而备受争议。文章在厘清人骨法器源流的基础上,阐明人骨法器在内地流传较为广泛,因其所处的文化情境有别,冲突与调和始终存在,对帝王、文人士大夫及下层民众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反映了中华文化既具有排他性,又具有包容性。  相似文献   
87.
张华 《中国宗教》2023,(1):72-73
<正>随着《维摩诘经》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维摩诘居士的形象也成为魏晋至唐宋时期佛教造像的重要题材。从菩萨造像形制到清谈名士模样的转变,再到秀骨清像与丰颊硕体的轮替,维摩诘形象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呈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佛教美术中国化发展历程的体现。  相似文献   
88.
遭遇陷阱     
一只马蜂的肚子饿了,四处觅食。一股浓浓的蜜香飘来,它立即精神振奋地寻踪飞去。这香味来自一朵怪模怪样的花,这花的模样就像一个圆底的瓶子。"瓶子"的口上长着艳丽的花瓣,深深的瓶底里盛着蜜汁,蜜汁中,正有另一只马蜂在慌乱地忙碌着。  相似文献   
89.
蒋兆和的国画人物作品,首重骨法用笔,以干练苍辣的线条,勾写精谨的造型,融合中西之长,表现出人物细腻深刻的内心世界,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而综观当下大型美展上的国画人物作品,多刻意于画材之新异与拼接、磋磨、浸染等画外手法之出奇。这些炫表面文章,或可美艳于一时,却难以长久遮掩作品笔墨功夫的浅薄与艺术内涵的苍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