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本文从考辨"西学"原型、追寻晚明士大夫与传教士"会通中西"之哲学深意上立说,运用概念辨析与历史重构相结合的哲学史方法,分析论证了晚明新起的学术思潮,及"预流"于其中的"少数创造者"士大夫与传教士群体之学术旨趣及其"近代"意义.认为:晚明以利玛窦为代表的欧洲传教士输入的"西学"原型,是以"天学"为核心的亦宗教亦哲学、亦政治、亦科技的复合体;以李贽、焦竑为代表的"三教归一"论和以徐光启、王徵为代表的"中西会通"论,这两股学术思潮共同导致了晚明王朝的理论危机;利玛窦立足于"天学"的宗教立场,徐光启立足于"理学"之哲学立场,共同确立了"易佛补儒"的"中国式"传教总策略,利本想依此进入中国士大夫上层社会以传播福音,徐本想依此恢复"朱学正脉",以挽救王学末流丧失儒家经学支柱之危机,结果却因意想不到的宗教角色向学术角色的转换,造成了千载难逢的"中西会通"之历史机遇,出现了"会通中西"之大量科技成果.<畏天爱人极论>是泾阳王徵的哲学创作,它是以"理学"会通"天学"的神哲学范例,其价值不在科技著作之下.  相似文献   
172.
何明栋 《法音》2002,(1):49-49
本刊讯2001年12月23日至25日,“马祖及其洪州宗”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马祖道一大师创立洪州宗的弘法道场———南昌佑民寺隆重举行。南昌佑民寺肇建于梁代天监年间,迄今将近1500年。唐代称“洪州开元寺”,大历年间马祖道一禅师驻锡于此,创立洪州宗。此后,洪州宗风弘传中华大地,远播韩国、日本、东南亚及欧美。12月23日上午,研讨会开幕式在佑民寺法堂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江西云居山真如禅寺方丈一诚法师,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倪强先生,《丛林》杂志执行主编、南昌佑民寺住持纯一法师,韩…  相似文献   
173.
张敏 《法音》2002,(10):64-65
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中国佛教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会议选出了自己的新会长———一代高僧、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江西省云居山真如寺方丈一诚法师。1927年出生于湖南望城的一诚法师对自己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谦虚地说:“我荣幸地从一位代表被推举为会长,这是各位代表对我的信任。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在谈到中国佛教协会今后的主要任务时,一诚法师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佛教协会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佛教界自身建设,包括信仰、道风、人才、教制和组织等五个方面的建设。”围绕这一主要任务,一诚法师说:“加强佛教…  相似文献   
174.
宋金元时期道教的一个显著特点 ,是道派孳乳 ,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清微派、神霄派、玄教派等等 ,各种宗派相继兴起 ,道教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新态势 ,而净明道是新兴道派中的一派。单纯站在道教史的角度看 ,宋金元时期道派孳乳 ,原因似乎在于北宋道教教法之颓弊 ,尤其是宋徽宗崇道 ,使道教为文化清流所不耻。汴宋既亡 ,则道教摆脱旧规 ,新道派自民间兴起 ,有一种革故鼎新的气象。同样是宗教变革 ,宗旨却不尽相同。也惟其不尽相同 ,所以呈现出诸宗并行的局面 ,不同宗派奉行不同的宗旨 ,从教义教制上探讨道教文化的新模式、新方向。就其所代…  相似文献   
175.
《佛教文化》2009,(3):96-101
佛祖戒法传至中土之始,可远溯自公元250年前。公元6世纪,道宣大师开创中华律宗,兹后中土律典,粲然大备。公元753年,鉴真和尚远涉重洋,传授戒律,开日本律宗之先河。与此同时,马祖道一兴丛林,百丈怀海立清规;从此佛教戒学,得以延续与发扬,迄至当代,千年法脉,薪火相承。近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示寂之际,殷殷寄语后学:“保守如来家业,只有一字:曰戒。”于今,言犹在耳。  相似文献   
176.
李菁 《世界哲学》2009,(2):70-84
提要:海德格尔朝向另一开端之思想通道可简示为Sein→Seyn→Sein:他一开始要去思的就是Sein(存在),Sein是用来与象征第一开端即形而上学的Seiendes(存在者)划清界线的;Seyn(存有)则是用来表示他所要思的Sein是不再被形而上学地思考的Sein本身;而Sein上面的叉不仅直观且彻底地删掉了任何可能为第一开端所占用的Sein,更重要的是它还原撑起了四个世界地带映射-游戏的原始时一空,惟如此另一开端即本有之思才得以被通达。海氏Sein→Seyn→Sein的存在之旅,一方面是要严格区分两个开端,他要与第一开端决断开;另一方面则是要去原撑开从第一开端转渡到另一开端的原始时一空通道。我们把该通道喻为海氏虫洞。该虫洞真的能如期将我们救渡到另一开端吗?本文将尝试一种可能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7.
江怡 《世界哲学》2009,(3):73-76
由于哲学分析的主要工作是处理语言问题,因此围绕术语的争端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哲学讨论的重要内容。然而,查尔默斯则力图清除术语争端,他的方法只能导致无穷后退。我认为,术语争端反映的是意义争端,解决术语争端的办法不是清除它们,而是从用法上澄清术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8.
For a long tim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 Orthodox interpreters have distorted Marx’s philosophy as the ontology of matter, thereby concealing the essence of Marx’s philosophy, and eliminating the fundamental difference between Marx’s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Marx’s philosophy is not the ontology of matter, but on the contrary, by examining the ontology of matter, Marx put forward his own ontological theory, i.e., the ontology of the praxis-relations of social production, by which Marx linked the realms of phenomenon and essence, revealing the content and essence of his philosophy. __________ Translated by Kong Hui from Zhexue yanjiu 哲学研究 (Philosophical Researches), 2008, (3): 3–11  相似文献   
179.
潘 师 正 586~684字 子 真 , 是 隋 唐 时 期 著名 道 士 , 也 是 高 道 司 马承 祯 的 老 师 。 据 《旧 唐书 》记 载 ,潘 师 正 曾 对 司马 承 祯 说 : “我 自 陶 隐 居传 正 一 之 法 , 至 汝 四 叶矣 。 ”① 潘 师 正 和 司 马 承祯 都 是 上 清 派 的 宗 师 ,为 什 么 史 书 说 他 们 传 的是 “正 一 之 法 ”呢 这 是个 非 常 值 得 重 视 的 问题 。 同 样 值 得 重 视 的 是学 者 们 对 这 一 问 题 的 不同 解 答 。一 种 观 点 认 为 ,这 是 将 “上 清 之 法 ”误 作 “正 一之 法 ”。陈 国 符 …  相似文献   
180.
在刘宗周对《大学》的解释中,"格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文本与哲学立场两方面来梳理刘宗周的格物思想。在文本层面上,受王艮的影响,刘宗周通过万物一体的思想将"格物"与"物有本末"贯通起来,认为"格物"之物就是"物有本末"之物。通过本末之辨,将格物限制在"修身"的范围内,反对泛求物理。在哲学层面,刘宗周将"格物"之物解释为"良知之真条理"、至善、独体、意根、"无物之物",认为"物即是知,非知之所照",完全将"物"内化。同时,为了避免由此带来的"偏内遗外"倾向,刘宗周通过"理一分殊"、"体用一原"的方式,阐明了内在的道德本体(物)与外在的道德活动(身、家、国、天下)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