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0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本文从楚简《周易》有限的卦爻辞资料,配合既有的《易》学文献,分别推论经文和传文中《彖》、《象》二传的写定过程。其形成为今本固定的面貌,可能是经由不同时期和不同《易》家之手所修订改造完成。而就于今所见文本而言,楚简本年代最早,又可据以参证检讨经文的解读,以至判定其前出土帛本文字的是非得失。全文析分为四项,各举出若干例证以为说明。透过这些例证,不只可以更清楚了解今本《周易》形成过程的变化,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秦典籍编制的性质和情况。  相似文献   
82.
帛书《要》篇的"万勿润"当读为"万物屯",也就是"万物化生"之义。依据帛书《要》篇的异文,《益》卦上六爻辞的"立心勿恒",只能解为"位心勿恒"。"赐缗■□之为也"是说我将"易筮""之为"视为昏乱。"察其要者"之"要",当训为要妙,精深微妙。"其要",指孔子"老而好《易》"的要妙,也就是本质。"纣乃无道"句之"乃"当读为"仍",在此应训为一再、频繁。  相似文献   
83.
马王堆帛书《周易》在文字内容上有若干与今本相异之处,有些且很重要。如“火水相射”一句,无论就句序或文字上与今本的差异,皆所关至巨,非可等闲视之,必须认真考辨。但由此帛书之例亦提醒人们,在使用古代出土文献时,一定不能盲从,以为必胜于今本,更不宜据之作不适当的引论发挥。应审慎地考校勘核,以择善求是为依归。  相似文献   
84.
王莹 《周易研究》2007,(3):17-21
帛书《易之义》通过对《周易》卦象的分析,探讨了键川、阴阳、刚柔、文武的意蕴,凸显了阴阳协调、刚柔相济、中和的思想。作者将这些思想的阐述,导入人生实践,这样便与《中庸》的庸常之道、道家贵柔主张具有相关性。其阴阳调和、刚柔有体而文武兼备的思想倾向,很能说明作者在人生领域的折衷态度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5.
张立文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44.1万字,464页,是张立文先生参以新的易学出土文献资料对其撰于1985年的《帛书周易注译》所作的进一步修订。该书一方面参照王明钦整理的秦简《归藏》作补正,另一方面又借鉴了濮茅左先生对战国楚竹书《周易》与马王堆帛书《周易》对勘所作的释文。该书从  相似文献   
86.
李锐 《周易研究》2004,(4):57-60
本文讨论帛书<易传>第一篇<二三子问>的时代问题.依据传世文献材料和出土文献,并根据思想观念的发展规律,指出<二三子问>中出现的"精白"一词,已见于<鹃冠子·度万>,进而分析在孔子的时代,有可能出现"精白"这样的概念以及出现押韵的占语,对于<二三子问>的年代作出了新的推测.认为此篇时代当较早,并没有受到黄老思想的影响,有可能就是孔门弟子录所闻于夫子,整理成篇.  相似文献   
87.
本文主要系对帛书<衷>篇前半部分的解读,作者不仅对<衷>篇所释诸卦之文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训释.而且又将其所释之义与今本<易传>及汉魏诸家之说参照互通,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如,认为<衷>篇解卦时使用了"旁通"说;通过文句格式的比较,发现<衷>篇前文所释诸卦之文字应早于<衷>篇后文及今本<系辞·下>的"三陈九卦";通过对<说卦>相关文字的解读,证明在今、帛本"天地定位"章的差异问题上,应以帛本之说为是.  相似文献   
88.
刘彬 《孔子研究》2011,(2):80-85
孔子与易学的关系历来是中国文化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由于传世文献太少,对此问题的研究一直难以取得进展.帛书<要>篇有"夫子老而好<易>"一段,详细记载了孔子论<易>之言.通过对此段的疏解可以发现,孔子"好<易>",其实质是基于古代筮占文化,创造一种新质的易学文化;其意义是突破了古代筮占文化两个基本原则,一方面把筮占...  相似文献   
89.
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新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王堆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第十四行中间的缺文当补为"予樂[亓辤也,予何]尤於此乎",第十五行的"校"字当依<论语·泰伯>孔子语读为"绞",第十五行中同的缺文当补为"吾告女(汝)<易>之道:良[筮而善占],此百生(姓)之道[也,非]<易>也",第十六行中间的缺文当补为"[非文王]之自(作<易>,予何[知]亓事纣乎".  相似文献   
90.
帛书<周易>中,"小"与"少"的用法存在非常明确的区分,据此,本文对<周易>古经卦爻辞中多处出现的"亨小利"的断句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其读法应为"亨小,利……",而不是过去多数人所认为的"亨,小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