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34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本雅明思想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接收。这个接收虽然主要体现在唯物史观上,但是他并没有将之理解成单纯的经济基础决定论,而是披露了其中内蕴的时代因素决定论思想,进而身体力行地分析出了时代因素影响下,当时社会文化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特点,从而实施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批判。方法上他虽然有来自犹太教的影响,但思想上,他主要还是一位马克思主义思想家。  相似文献   
73.
日本战后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产生了严重的公害教训,因此公害是日本环境思想的原点。在所有的环境问题研讨中,人们对公害的研究最为透彻,日本的环境政策基本上是建立在对公害考量的基础之上的。日本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将此问题作为马克思学说新的发展方向。为此,全面回顾并  相似文献   
74.
<正>2011年中办关于在高校抵御宗教渗透和防范校园传教的18号文件中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进行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国内不少提倡开放大学校园信教的人士常常会提到美国的宗教自由,但他们却完全忽视美国大学的无神论教育,让我们来看看美国大学的课堂教学中是  相似文献   
75.
2005年6月9日,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主办第18期马克思论坛,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李捷研究员做了“执政新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脉络素描”的主题报告。  相似文献   
76.
77.
《科学与无神论》杂志顾问龚育之同志的逝世是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事业的一个重大损失。龚育之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甚丰,撰写了大量文章和著作。1999年完成的"坚持科学的唯物论和无神论——回顾:五年和八十年",是一篇将理论、政策和历史研究同党、国家、民族的发展和兴旺紧密相联系的力作。该文三万多字,是以对话的形式写成的。文稿共分六部分:三令五申、历史传统、触目惊心、心所谓危、理论研究、政策界限。这篇文章出台背景,作者在本文前言中已经说明。勿容置疑,这篇文章在当时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今天重读这篇文章仍然有质有文,做到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材料与观点的统一。他才思敏捷、追求真理、独立思考的学术品格,会永远地留在人们的心中。经龚育之同志夫人孙小礼教授的同意,本文将在《科学与无神论》杂志分四次连载。相信这篇文章的魅力、论理和时代的高度,仍然会感染我们,赞叹它对今天现实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8.
宗教是历史的产物,也是一种社会意识。它不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且也有一套思想理论、教会组织、教仪教规、崇拜神灵和历史传承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对待宗教?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名衍丰教授根据列宁关于宗教的精辟论述,深刻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仍然要紧紧围绕署革命的基本任务来确立我们对待宗教的态度和政策。其基本态度是既要承认宗教的合法存在,又要同宗教偏见最深刻的根源——“穷困和愚昧”作斗争。其基本政策是宗教信仰自由,即任何公民都有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或不信仰任何宗教的自由,且不允许因宗教信仰而产生权利不等的现象。  相似文献   
79.
《中国哲学史》1994,(4):15-18
辛敬良,男,1928年1月生,原籍浙江黄岩。现任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主任。中国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会理事。代表论著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历史唯物主义教程》、《预成论与历史唯物论》、《历史过程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与市场经济》等。  相似文献   
80.
古诗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美在何时进入了人类社会?美学何时自觉地参与了人类社会的变革?-这是我在拙著<美学漫谈>中提出的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阔步走过30年的今天,我想强调说的是:美和美学不仅在数千年的往昔伴随着中华民族前进的步伐,更在近30年来,以其独特的理念和形态,与我国全面改革开放的进程紧密相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