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14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王丽娟  田翠武侠 《心理科学》2013,36(5):1267-1272
前瞻记忆是指对预定事件或行为的记忆。本文总结了前瞻记忆脑机制相关的文献,介绍了前额皮层、丘脑,内侧颞叶等脑区域在前瞻记忆中的作用,并通过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老年痴呆症患者、酒精依赖症和内侧颞叶癫痫患者前瞻记忆的表现,从临床角度深入探讨了前瞻记忆神经机制的问题。证据表明,前额皮层参与前瞻记忆的编码、提取和监控过程,与意向保持也有密切的关系;丘脑与意向的执行有关,并且与前额叶互动在前瞻记忆监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侧颞叶与编码来源的提取和意向的激活都有密切的关系。研究认为前额皮层在前瞻记忆加工过程中起着核心的作用,同时与丘脑、内侧颞叶等区域相互作用,共同成为前瞻记忆编码、保持、提取、执行的神经基础。  相似文献   
42.
张晓露  陈旭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747-1756
反应性依恋障碍是一种儿童社会心理障碍, 不仅存在于福利院儿童中, 还存在于一般家庭儿童中, 其病因可能与个体早期的依恋关系、基因遗传和认知加工能力有关。反应性依恋障碍的诊断依据主要有DSM-Ⅳ、DSM-5和RDC-PA, 标准评估包是其目前主要的评估工具, 但目前对反应性依恋障碍的干预还处于探索阶段。未来的研究可尝试在反应性依恋障碍的本土化研究, 诊断评估、脑神经机制及综合化治疗干预方面深入展开。  相似文献   
43.
音高是音乐和言语领域中一个重要维度。失歌症是一种对音乐音高加工的障碍。探讨失歌症者对音乐和言语音高的加工有助于揭示音乐和言语音高加工是否共享特定的认知和神经机制。已有研究结果表明, 失歌症者对音乐音高加工存在障碍, 这种音高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言语音高加工。同时, 声调语言背景无法弥补失歌症者的音高障碍。这些研究结果支持了资源-共享框架(resource-sharing framework), 即音乐和语言共享特定的认知和神经机制(Patel, 2003, 2008, in press), 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失语症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4.
宋平  杨波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1):1822-1833
注意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是一种常见于儿童期的精神障碍, 也可能持续到青少年及成年阶段, 其症状表现为难于集中注意力、难于控制其行为及活动过度等, 这些缺陷可能会增加患者犯罪的几率。轻微脑功能障碍、自我调节学说、强化敏感性理论、相关人格特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解释ADHD与犯罪的关系。ADHD作用于犯罪存在三种不同的可能路径, 即独立作用、间接作用和无作用。文中特别指出ADHD患者在刑事司法过程中表现的特点及其司法启示。未来研究应从基因、神经心理机制及其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上进一步探讨ADHD与犯罪的关系, 并提示在犯罪预防、审讯、法庭审判以及罪犯矫治中需要考量ADHD的可能影响。  相似文献   
45.
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反应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本文作者及其团队对汶川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反应进行了为期6年的研究,以期为震后青少年的心理恢复和发展提供帮助。本文主要介绍了6年来本团队在创伤后心理反应的理论分析、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反应的状况及其相互关系、影响因素及其机制、干预策略等方面所进行的探索,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创伤后青少年主要的心理反应及其研究的理论基础,概括了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抑郁和创伤后成长的状况及其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影响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和创伤后成长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针对创伤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预策略,并探究了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46.
本文以追踪研究的方式, 在汶川地震后3.5年、4.5年和5.5年三个时间点, 采用反刍问卷、创伤后应激障碍问卷和创伤后成长问卷对汶川地震后245名中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建立交叉滞后模型, 考察主动反刍、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果发现, 震后3.5~5.5年间, 创伤后应激障碍对主动反刍具有跨时间点的正向预测作用, 主动反刍对创伤后应激障碍跨时间点的预测作用不显著;主动反刍与创伤后成长之间存在跨时间点的相互正向预测关系;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跨时间点的直接预测作用不显著, 但震后3.5年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可以通过震后4.5年的主动反刍间接地正向预测震后5.5年的创伤后成长;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横断关系随着时间历程的变化而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47.
过度泛化现象是区分普通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重要指标。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患者在创伤事件后会出现非适应性的泛化。现有研究结果表明非适应性泛化(maladaptive generalization)可能是PTSD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也有研究支持PTSD是导致了泛化从适应性向非适应性化转变的原因。虽然泛化现象的变化与PTSD症状的发展有相同趋势, 且具有共同的生理基础:记忆相关神经结构, 但二者之间的关系尚无明确定论。阐明PTSD与非适应性泛化之间的关系对PTSD的预测、诊断和治疗均有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48.
采用以中国文化为背景编制的“中国自然灾难幸存者创伤后应激反应量表(CPI)”, 对芦山地震灾区某大学1057名学生进行测试, 考察CPI在地震后大学生人群的应用, 并探讨PTSD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 性别、主观害怕体验和D型人格等因素能够预测PTSD症状的发生。CPI在地震受灾的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可用于PTSD症状严重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49.
利用音高空间表征任务、心理旋转任务和音高辨别任务,探讨先天性音乐障碍者音高空间表征能力、心理旋转加工能力和音高辨别能力。结果发现:先天性音乐障碍组音高空间表征任务标准差、心理旋转任务错误率和音高辨别任务错误率均显著高于控制组。 这些结果表明先天性音乐障碍并非音乐特异性障碍,而是音乐相关性障碍。  相似文献   
50.
对极端膜拜团体造成身心伤害现象的科学研究, 集中在对极端膜拜伤害的界定、测量和机制三个方面。本文的目的, 是梳理这三个主题上的研究脉络, 明晰其中的争议之处和取得的成绩。文本分析表明, 对极端膜拜伤害的界定从“洗脑”转向了“心理虐待”, 对这类伤害的经验观察由个体症状转向了群体行为和经历的描述, 测量方法由传统心理测试工具变成了新型团体心理虐待量表, 膜拜伤害的心理机制研究在综合环境和个人精神特质两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二者交互的病理模型, 表观遗传学和人际神经生物学用于极端膜拜伤害的生理机制研究已见端倪。但是, 迄今对于极端膜拜伤害的学术研究尚未形成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