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神话可以说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的.人类心灵有着对"孤独"的本能恐惧,感到孤独,需要情感维系的欲求,在人类高级意识尚未开化的原始时代,不仅表现在"群居"这一和动物相同的行为方式上,还表现在人类原始社会特有的象征性活动上,如巫术、崇拜和祈祷仪式.  相似文献   
22.
女性绘画的自述性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以女性视角去观察去体会生活,女性意识的题材选取,主题思想上的自我表达与情感转化,她们用自己的语言来阐释对生活的理解与体会,表达对生命的热爱与激情.  相似文献   
23.
玛丽·卡萨特是19世纪美国艺术史上比较突出的女性艺术家,她凭借着对新潮女性的刻画,以独树一帜的角度描绘母子日常,获得了那个时代的艺术家的认可。作为一名女性,她完美地利用了女性在母子亲情中更加丰富的情感,并将它们传达给观众,用特有的眼光和角度,获得属于女性的荣光。她的油画作品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启迪我们发现平凡中的伟大。分析玛丽·卡萨特的创作背景与创作原因、她的艺术作品的产生以及绘画构成、同情感题材的其他女艺术家的创作,致力于研究她的画面中强烈的感染力和共情元素。  相似文献   
24.
20世纪中国都市题材小说中的市民意识和颓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海燕 《学海》2007,(6):203-207
本文以新旧矛盾为线索,不以单个作家的作品为限,而是将20世纪中国都市题材的小说作品串联起来,分析主要都市题材小说的景观,以期从中看待中国20世纪社会政治文化及与之相关的中国人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的变迁.  相似文献   
25.
题材个体化和问题重述两策略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题材个体化和问题重述作为两种解题策略在解决加、减法应用题中的有效性,采用了4种策略类型×3种数学能力水平×2种问题题材×2种题材情境与解题操作关系的四因素混合设计。结论如下: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进行题材个体化和问题重述;在本实验条件下,水平高的学生,运用不同策略没有差异;水平中等的学生运用双策略、水平低的学生运用双策略以及题材个体化策略均产生了积极效果;题材个体化策略对于解决不熟悉题材的应用题将产生积极效果,运用以上两策略解决问题情境与解题操作相矛盾的问题没有帮助。除了应用题陈述图式以外,本实验证明还存在着应用题结构图式;可把题材个体化和问题重述作为解题策略教给学生运用。  相似文献   
26.
善源 《佛教文化》1995,(5):46-47
邮票,被称为“微型百科全书”。 在这部“百科全书中”,收有大量的佛教题材和内容。通过帧帧邮票,方寸间向人们展示了佛教历史、文化、艺术等诸方面的知识,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同时也为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开启了方便之门。鉴于集邮已成为当代民俗中的一个热门现象,而对佛教题材的邮票又尚未作过系统介绍,谨撰此文,追本溯源,略作申介。 在新中国的邮票发展史上,佛教邮票作为“文物”类之一,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内容上大致可分为三大类:石窟艺术、壁画艺术及寺塔建筑艺术。  相似文献   
27.
艺术家们通过外在的自然风景、乡土风俗等方面的描绘而传达给了观者内在的精神讯息,画者的主观选择与所处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历史环境等因素都通过画面综合的显现出艺术时代精神的差异。  相似文献   
28.
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1640年),1577年6月28日,出生于德国,9岁移居佛兰德斯。他特别注重带有旋转的运动感的结构来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善于运用对比的色调,强烈的明暗和流动的线条来加强这种画面的运动感。这种巴洛克式的艺术风格主宰着他几乎一生的创作活动。鲁本斯是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画家,即使宗教神话是他创作的主要题材,但他还是以世俗的人物和自然去描绘神界人物。在鲁本斯的作品中体现出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美好理想、丰富的想象力,通过艺术形  相似文献   
29.
藏传佛教造像题材分类及其艺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春和 《法音》2001,(8):35-44
藏传佛教造像艺术肇始于公元7世纪初,此后一直伴随着藏传佛教的发展而发展。千百年来,它在继承印度密教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融入西藏本土的传统信仰和民族审美情趣,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造像种类繁多、形象复杂多变是其最为引人注目的艺术特色。  藏传佛教以密教为主要特色,密教在宗教实践中主张“即事而真”,提倡以佛陀、菩萨和祖师等为本尊作相应修行而达到与佛教真理的契合,这一旨趣正是影响藏传佛教造像艺术题材众多、造型各异的根本原因。因为按照密教的观点,若要修行,必先造像,所以大量造像相应出现;而修行者根机不同,…  相似文献   
30.
随着东北题材电视剧在全国的走红,东北文化也快速风靡华夏大地,形成了一股特殊的影视文化现象。东北的本土戏"二人转"经过改革之后,越来越多老少皆宜的"二人转"作品穿插在影视剧之中。在"春晚"舞台一炮而红的赵本山创建了"本山传媒集团",自主创作了大量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全国反响强烈,更为东北影视剧增添了许多光彩,已然成为东北影视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