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仲晓波 《心理科学进展》2016,(10):1670-1676
对传统的假设检验作为心理学实验的数据分析工具的评价涉及两个标准:首先是它是否合法,其次是它是否有用。置于频率学派统计学框架中的传统假设检验在逻辑上实际上是合法的;但它在效用性方面则有着备择假设不可证伪以及只能提供定性结论这两方面的缺陷。置信区间能够集中地改进和弥补这些缺陷。对传统假设检验使用中错误的澄清也使得研究者们开始重视PSI问题,这使得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和数据分析从关注总体转向关注个体。  相似文献   
12.
在口语词汇产生过程中,音节频率效应(syllablefrequencyeffect)指的是高频音节相对于低频音节的加工优势。综述了言语产生过程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表现形式和理论基础,从影响因素、发生阶段和神经机制等角度阐述了印欧语系和汉语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跨语言差异。基于口语产生的理论模型和合适单元假说,结合不同语言的固有特性,分析了音节频率效应存在跨语言差异的原因,提出了一个有关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节作用机制的模型,为音节在汉语和字母语言口语产生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未来应进一步探究音节频率的两种测量方式对音节频率效应产生影响的具体机制,加强对汉语口语词汇产生中音节频率效应的考察,利用多种实验技术和范式深入探讨言语产生过程中音节加工的跨语言差异。  相似文献   
13.
贝叶斯统计是统计学的两大流派之一,近年来贝叶斯统计在社会及行为科学领域日益流行。鉴于国内心理学界对贝叶斯统计应用仍不广泛,本文尝试从非技术性的角度对贝叶斯统计用于潜变量建模的过程进行简要介绍。主要涉及贝叶斯与频率论在统计学基本概念上的对比;贝叶斯统计的基本原理和分析过程。最后以一个验证性因子分析为例,简要介绍贝叶斯统计用于潜变量建模的分析过程。希望本文能为国内心理学者进行潜变量建模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张全成  刘阳 《心理学报》2014,46(11):1639-1648
研究使用图形面积判断任务取代典型的双属性决策框架, 考察了不同信息加工模式和信息呈现方式对吸引效应的影响。实验1比较了不同信息加工模式对吸引效应的影响, 结果发现, 当被试以直觉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行面积比较判断时, 吸引效应不显著, 而以分析的信息加工方式判断时吸引效应明显存在, 后者效应强度显著大于前者。实验2通过调整图形排列顺序, 比较了刺激材料呈现方式对吸引效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 被试以直觉的信息加工方式进行判断时吸引效应依然存在, 但其表现要受信息呈现方式影响, 相对于将目标图形放置于诱引图形和竞争图形之间, 将诱引图形放置于目标图形和竞争图形之间而成为判断背景时, 吸引效应强度更大。研究提出了吸引效应形成的两阶段理论, 认为吸引效应产生的根源同时来自直觉的和分析的两个信息加工阶段, 研究也证实信息呈现方式对被试信息加工方式造成较大影响, 进而影响吸引效应强度。  相似文献   
15.
统计推断在科学研究中起到关键作用, 然而当前科研中最常用的经典统计方法——零假设检验(Null hypothesis significance test, NHST)却因难以理解而被部分研究者误用或滥用。有研究者提出使用贝叶斯因子(Bayes factor)作为一种替代和(或)补充的统计方法。贝叶斯因子是贝叶斯统计中用来进行模型比较和假设检验的重要方法, 其可以解读为对零假设H0或者备择假设H1的支持程度。其与NHST相比有如下优势:同时考虑H0H1并可以用来支持H0、不“严重”地倾向于反对H0、可以监控证据强度的变化以及不受抽样计划的影响。目前, 贝叶斯因子能够很便捷地通过开放的统计软件JASP实现, 本文以贝叶斯t检验进行示范。贝叶斯因子的使用对心理学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使用时需要注意先验分布选择的合理性以及保持数据分析过程的透明与公开。  相似文献   
16.
通过词汇判断任务,探讨语素频率对中级印尼汉语学习者复合词识别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语素频率影响中级印尼汉语学习者复合词的识别。同时,语素频率对词汇识别的影响受到语素位置的调节。当语素为复合词的首语素时,语素频率高,词汇判断的正确率高;语素频率低,词汇判断的正确率低。当语素为复合词的尾语素时,语素频率对词汇判断正确率的影响受到首语素频率的限制。只有当首语素的频率高时,尾语素的频率才会影响词汇判断的正确率。当首语素的频率低时,尾语素的频率不影响词汇判断的正确率。研究结果支持中级印尼汉语学习者在复合词的表征中产生了语素表征,而且首语素的频率在复合词识别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董燕萍  袁媛 《心理科学》2008,31(1):192-194
启动实验的有效条件之一是,控制组和实验组的目标词在基线反应时上相同,但在实际操作中,不少研究没有收集基线反应时,只是确保了两组目标词在频率上相同.本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对于母语而言,如果词频很高,相同频率的词得到相同反应时的机率很大;相反,机率就比较低;对于外语而言,这种机率相对更低.实验说明,相同词频的词不一定能得到相同的反应时,因此收集基线反应时是启动实验不可或缺的步骤.  相似文献   
18.
2000年,德国洪堡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动物患病或者受伤时的发音呈非线性改变。200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发现细胞从生到死,受酒精刺激和癌变时,都有细胞壁振动(声音)的改变。细胞声学由此建立。2004年,美国《科学》杂志刊登声细胞学研究论文,揭示了一项革命性的突破即将来临,建立在细胞病理学基础上的当代医学有希望在细胞尚未发生病变前,就通过识别细胞壁振动的改变而获得诊断。这些当代研究结论与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记载的五脏相音理论遥相呼应。介绍利用现代化高科技对该理论的整理、发扬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19.
2000年,德国洪堡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动物患病或者受伤时的发音呈非线性改变.200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学者发现细胞从生到死,受酒精刺激和癌变时,都有细胞壁振动(声音)的改变.细胞声学由此建立.2004年,美国《科学》杂志刊登声细胞学研究论文,揭示了一项革命性的突破即将来临,建立在细胞病理学基础上的当代医学有希望在细胞尚未发生病变前,就通过识别细胞壁振动的改变而获得诊断.这些当代研究结论与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记载的五脏相音理论遥相呼应.介绍利用现代化高科技对该理论的整理、发扬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20.
该文以回忆出一个词表的序列呈现顺序的正确率为指标考察汉语中的词长效应(Word-Length Effect)。实验材料为汉语中不同音节数目的词语。实验结果发现,在纯词表中,存在显著的词长效应。但是在混合词表中(包括长短词交替词表以及随机词表),词长效应会消失。研究结果支持词长效应的基于词表的解释,同时,项目的特异性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