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4篇
  免费   319篇
  国内免费   78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110篇
  2021年   81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93篇
  2018年   89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84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62篇
  2010年   123篇
  2009年   109篇
  2008年   157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11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104篇
  2000年   63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自我控制行为中的情绪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晨阳  何贵兵 《心理科学》2011,34(2):317-321
对冲动行为的控制及失控(放任)会产生不同的情绪结果,并形成两种自我控制的两难:失控后可能产生的愉悦与内疚、成功自控后可能产生的自豪与遗憾。自控行为-情绪结果的联结,使个体能自发地基于预期情绪选择当前行为。情绪预测会受到情境、个体差异等的影响,并有一定的误差。  相似文献   
992.
集群行为:界定、心理机制与行为测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群行为有两个特征:以群体行为的姿态出现; 行为的目的在于提升群体的利益。集群行为理论、精细化社会认同理论和去个性化理论都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集群行为的形成、发展及维持进行了解释。其中, 社会认同、愤怒情绪以及效能感描述了集群行为发生前的心理准备状态; 群际间不良的互动模式以及志同道合者的出现, 是大规模集群行为得以引爆的重要条件; 而在集群行为爆发后, 群体内所形成的暂时性的、情境性的“规则”则是集群行为得以维持的关键。目前集群行为研究常用的方法有:特定情境下的参与行为意向测量和对历史数据的回溯。西方集群行为的理论与研究对于探讨我国群体性事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93.
基于社会交换的理论视角, 以下属关系投入-主管资源回报的概念架构来展现组织中主管与下属关系互动的实质, 对主管-下属关系的运作效果与机制进行跨层次的实证研究。通过问卷法获得54个工作群体的426名下属与主管的对偶数据, 基于HLM分析的结果表明:下属在工作之余对主管的私人关系投入不仅能直接获得主管的工具性资源回报与情感性资源回报, 还能通过领导-成员交换(LMX)间接地获得主管的工具性与情感性资源回报, 而在工作群体内基于私人关系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决策的特征对主管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互动与关系质量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中国背景下建言行为研究:结构、形成机制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言行为研究伴随角色外行为研究而兴起, 对其研究顺应了知识管理等管理新理念的要求, 也与弘扬自主创新的时代主题一致。相比国外的盛行, 国内对该主题的本土化实证研究尚待加强。经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分析, 结合本土化研究取向, 本研究拟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配对成组问卷的现场研究和实验室模拟研究等方法, 以特质激活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经济理性观为基础, 探索中国背景下企业员工建言行为的构思、形成机制及其对组织创新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背景下建言行为结构研究; (2)建言行为多层次动态形成机制研究, 包括基于特质激活的个体特征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个人认同的领导行为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社会认同的组织因素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 及基于经济理性的个体与情境因素对建言行为交互影响的实验模拟研究; (3)建言行为对组织创新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995.
病菌和传染病构成的选择压力导致动物进化出了身体免疫以及行为免疫反应。而人类的大脑进化促使他们发展出了最为复杂的行为免疫系统。很早开始, 我们就依赖自身的各种行为免疫反应抵抗病菌。当这些疾病抵御机制跟群体生活协同进化之后, 我们的很多社会行为和态度都具有了减少疾病感染的功能, 它们包括对外群体成员的偏见、歧视, 以及对内群体成员的从众、服从。而更高层次的文化差异比如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至少部分原因是要管理与疾病感染有关的风险。本篇综述讨论了与抵御病菌威胁有关的社会行为、态度和其他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996.
李燕萍  涂乙冬 《心理学报》2011,43(8):941-952
采用结构化问卷, 在2个时点进行2轮问卷调查, 共收集到206份问卷。根据Edwards和Lambert (2007)推荐的程序, 检验了领导-部属交换与下属职业成功间的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结果表明:(1)网络能力、人际影响、社会机敏性、外显真诚4种政治技能调节了领导-部属交换对下属职业成功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 (2)在上述4种政治技能的调节下, 心理授权在领导-部属交换与下属职业成功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或完全中介作用; (3)人际影响调节了领导-部属交换对下属心理授权的作用, 外显真诚调节了心理授权对职业成功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组织中的情绪情感研究逐渐成为了学界关注的热点, 情感事件理论的出现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一个整合的框架。情感事件理论认为员工在工作中的情感反应由特定的工作事件引发, 这些情感反应会进一步影响员工的态度与行为。该理论区分了情感反应与工作满意度的差异, 并在对工作满意度解构的基础上提出了情感驱动型和判断驱动型两类不同性质的行为。情感事件理论对研究组织成员情感反应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另一方面它也需考虑团体层次情感机制及测量方法等因素, 在更加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相似文献   
998.
自我领导是个体在实践活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 通过自身需要的驱动, 根据内部标准的指导, 运用内部奖赏实现自我激励而达成绩效的自我影响过程。本文从自我领导的概念形成、结构测量、实证研究和研究热点等四个方面, 对国外有关研究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和述评。在此基础上, 对自我领导的未来研究趋势做了初步的预期, 主要包括:(1)自我领导影响效果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2)自我领导与相关人格特质的关系; (3)组织领导者自我领导有效性的最大化; (4)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自我领导研究。  相似文献   
999.
群体性事件集群行为的动员与组织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书维  王二平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12):1730-1740
群体性事件指部分群众与当地党政部门或强势社会集团的对抗性冲突。是当下我国典型的集群行为。社会心理学对集群行为动员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群体相对剥夺、群体认同、群体(愤怒)情绪和群体效能; 对集群行为组织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速生规范、谣言和去个体化。其中, 群体愤怒和群体效能既属于动员机制, 同时又在组织机制中发挥作用。这些因素之间有待于进一步整合, 以期对现阶段我国社会频发的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因素进行解释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00.
分布式群体在动态系统控制决策中的内隐学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贵兵  曾建华 《心理学报》2003,35(6):777-785
采用计算机网络模拟技术,考察分布式群体在动态系统控制决策过程中对系统规则的内隐学习效应及其迁移。结果表明,在决策者的显性规则知识量极少且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决策绩效随决策进程适应性提高。决策者所能报告的规则知识量与决策绩效的相关也不显著。同时,当决策任务目标转换时,决策的高绩效得以维持。这表明群体决策者能对动态系统规则进行内隐学习,且能正迁移到类似的决策情景中。研究进一步指出,群体决策行为的动态适应与内隐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