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选取314对公司员工-上司配对被试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的方法,探讨员工谏言行为对工作结果变量(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是否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分析结果表明,员工谏言行为对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而对组织承诺没有显著作用;与组织公民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显示员工谏言行为能更好地预测工作绩效,而组织公民行为是更为宽泛的概念,对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都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42.
以218名幼儿教师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职业承诺对情绪耗竭的影响,以及情绪劳动在职业承诺对情绪耗竭影响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职业承诺与自然行为、深层行为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表层行为、情绪耗竭呈显著负相关。(2)自然行为、深层行为与情绪耗竭均呈显著负相关,而表层行为与情绪耗竭呈显著正相关。(3)深层行为和表层行为在职业承诺与情绪耗竭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自然行为在职业承诺与情绪耗竭关系间中介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43.
哈贝马斯将工具理性批判置于韦伯合理性理论语境中来评判,此策略无异于将启蒙辩证法预先限制在一个意义贫乏的框架之内,从而过滤掉了其丰富内涵和批判潜能。一旦走出韦伯的理论框架,启蒙辩证法便可以在知性文化批判和绝对理性的元批判等层面上与近代以来的理性批判传统展开对话,并借此呈现其本来的立体结构。工具理性批判的使命在于立足于一个适当的主体性概念,克服近代理性批判的分裂,建立批判的理性与主体自我持存的统一。  相似文献   
44.
中国医学伦理学经过30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学科形态.但学科形成阶段的先天不足和发展过程存在的问题值得反思.目的在于自觉调整学科发展方向,既要构筑起自身的形而上学承诺,也要面对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提出的种种生命伦理的现实问题.学科未来发展要通过两者的互动与契合,完成对自身的跨越.  相似文献   
45.
教师组织承诺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访谈、问卷调查及理论分析,提出了教师组织承诺的结构。对278名教师进行测查以考察教师组织承诺的因素结构,验证了教师组织承诺的结构,发现教师组织承诺包含四个维度,即感情承诺、规范承诺、理想承诺和投入承诺。  相似文献   
46.
电信员工职业承诺因素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刘耀中 《心理科学》2006,29(4):994-997
本文在访谈、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因素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电信业员工职业承诺的因素结构及其相关变量、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电信业员工的职业承诺包括情感承诺、继承承诺、规范承诺、理想承诺四个维度。修订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职业承诺与相关变量间相关显著。  相似文献   
47.
聂衍刚  利振华  窦凯 《心理科学》2019,(5):1202-1208
预先承诺是指个体提前做出一个有长远目标的决定来限制对即时诱惑的选择,从而避免在未来决策中由于意志力缺乏而出现的自我控制失败。最后期限法和限制选择法是开展预先承诺研究的常用范式。本研究在系统回顾预先承诺的三种理论解释(自我控制资源模型、神经网络模型和时间差强化学习模型)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个整合性的认知神经机制模型来解释预先承诺的作用过程。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丰富预先承诺的研究范式和应用范围,并探究预先承诺调控非理性决策的心理与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48.
李明  凌文辁 《心理科学》2012,35(6):1459-1465
通过对我国26个省市企事业单位员工的问卷调查,探讨了CPM领导行为模式对员工利他行为和工作投入的影响途径。采用潜变量路径分析的方法,对两个阶段的模型进行检验和比较,结果表明:(1)C因素和M因素通过信任上司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利他行为和工作投入,而P因素则通过信任上司的部分中介作用对它们产生影响。(2)信任上司通过情感承诺的完全中介作用影响工作投入,通过情感承诺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员工的利他行为。  相似文献   
49.
交叉影响还是直接影响?工作-家庭冲突的影响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勉  李海  魏钧  杨百寅 《心理学报》2011,43(5):573-588
考察了带有方向性的两个工作-家庭冲突变量(工作对家庭的冲突、家庭对工作的冲突)对一些常见的结果变量的影响, 检验了交叉影响模型和直接影响模型在中国样本中的适用性。以工作优先行为规范为基础, 在来自中国企业的管理人员的两个样本中发现:家庭对工作的冲突对工作相关结果(工作满意感、留职意向、组织承诺)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而工作对家庭的冲突则没有显著影响; 工作对家庭的冲突对生活满意感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的发现表明交叉影响模型可以作为解释中国管理人员工作-家庭冲突影响机制的理论, 而直接影响模型不能推广到中国样本中。  相似文献   
50.
员工工作倦怠对其个人主动性行为的影响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工作倦怠量表、组织承诺量表、主动性氛围量表和个人主动性问卷调查了34家企业的231名员工和34名主管,使用多层线性建模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工作倦怠和组织承诺、个人主动性负相关;组织承诺在工作倦怠和个人主动性之间的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主动性氛围和个人主动性正相关并在组织承诺和个人主动性的关系中起到缓冲作用。研究提出了工作倦怠对个人主动性影响的一种过程模式,并对其理论和实践含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