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144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1.
812.
公主寺     
公主寺因信诚公主所建而得名,是五台山著名寺庙之一。现将公主寺的情况介绍如下,供参考。一《广清凉传》载:“北台之西、繁峙县东南,有一寺名公主寺,后魏文帝第四女信诚公主所置。”寺庙最初建在山寺村,后来移至公主村东南。山寺村四山环抱、山势峻峭,古公主寺就建在从半山伸出的一块百余亩的台地上。既然是地位显赫的公主出家,为什么不去五台山的中心——台怀建寺。  相似文献   
813.
武当山道教协会应台湾省宜兰县头城镇外澳接天宫邀请,首次组成经乐武术团赴台,进行以道教法事、道教音乐、武当武术、道家医学为主要内容的交流参访活动,为期28天。 参访团一行17人,由高功、经师、乐师、武术、道医组成,其中乾道10人,坤道7人,团长为王光德,秘书长为:李光富。  相似文献   
814.
面临即将失传的武当山道教音乐,经过有关部门的收集、整理,取得丰硕成果。九月七日,参加全国第一次宗教音乐编辑工作会议的七十多位专家、学者,专程赴武当山对道教音乐进行考察,记者同与会者现场观看了武当道人们演奏的早、晚坛仪式音乐和其它曲调,并采访了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总编辑部副主任王民基,了解到武当山道教音乐的收集整理工作在全国宗教音乐收编工作中成效最高,为宗教音乐研究工作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音乐家吕骥欣然题词:“武当音乐美、清亮复悠扬。”  相似文献   
815.
作为外来宗教,借助当地的文化形式来传播自身思想的策略,在文化传播史上屡见不鲜。因此可以推测,唐代景教音乐也可能采用了当时中国传统的音乐曲调。而这对于当前基督宗教音乐的中国化,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16.
在佛门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空谈盛会此起彼伏、大赶时髦之际,佛门外却出了一桩实干的事。企业家曾华灿先生要出至少3000万元人民币与中央音乐学院合作编撰、出版一部大型专业丛书——《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大典》(见本期p124)。这是一部集全国佛教音乐专家学者之力,耗时8—11年始能完成的系统文化工程。2008年4月28日,双方举行了隆重的签约仪式。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出席签约仪式并发表了《祝〈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大典〉)早日面世》的讲话(见本期p95)。  相似文献   
817.
《神州和乐》于2007年12月26日在中国国家大剧院演出,演出前几日,凤凰网作了三场访谈录播节目,本刊对记录稿文字略作整理刊登。  相似文献   
818.
林海 《管子学刊》2009,(4):89-92,105
本文对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华夏歌唱史进行了初步梳理,撷取其独具特色的鲁、齐、楚文化语境中的歌唱艺术予以分析,并确立其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中的典型意义。同时,对歌舞作为一种行为艺术,其在人类早期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历史价值,作者也予以初步考量与评析。  相似文献   
819.
王阳明生活在具有浓郁民间戏曲传统的环境下,自小就对琴棋书画情有独钟。他所喜爱的“余姚腔”,属于民间杂剧的一种,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性格中的庶民化成分。他不仅把吟诗歌舞作为讲学论道、吸引众人入门的重要手段,而且还将其作为调节情绪、排解郁闷的主要方式。后来他从道学家的立场出发,单纯地把音乐戏曲当作教化的工具,加剧了音乐戏曲艺术的泛政治伦理化倾向,从而脱离了艺术创作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820.
音乐供养是法华信仰的表现形式之一,自东晋以还,中土法华经注疏在宣说、注释《法华经》中与音乐供养有关之文献时形成音乐供养观,集中体现在对两类名义的认识:一是乐神紧那罗王和乾闼婆王所奏法乐的名目及内容;二是关于音乐与供养之关系。紧那罗王、乾闼婆王皆属帝释之执乐神,所奏乐为法乐,主要宣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等三乘教行之内容,至唐开元以后,由于受到中国古代传统音乐观之明辨雅郑、从社会政治角度对音乐认识的影响,《法华经》注疏者将乐神紧那罗王和乾闼婆王视为“清歌雅乐众”和“胜芳烈乐众”,而将供养音乐分为真正之乐和邪淫之乐,并将之与中土所谓邪乐(郑卫新声等乐)与正乐(大夏、大韶等古乐)作比。造成此种现象缘于中土净土宗、禅宗所推行的佛教通俗化趋向和唐代俗乐之兴盛对佛教“歌咏颂法以为音乐”理论的冲击和影响。出于对唐开元前后讲经唱导师因对民间歌曲之广泛利用而致使佛教音乐“雅正全乖”、渐失纯正性之忧虑,天台宗尤为强调出家僧众音乐供养者的自身素质,并在法华注疏中予以讨论。此种表现于法华注疏中的音乐供养观影响到变文或讲经文的撰作,俄藏Φ365号《妙法莲华经讲经文(二)》可为代表,其崇尚佛国诸天伎乐,排斥世间郑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