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为考察背景颜色对中性面孔情绪识别的影响及时间特征,采用混合实验设计,背景颜色为组内变量,呈现时间为组间变量,要求被试报告对中性面孔的愉快体验及其程度。结果发现:(1)背景颜色主效应显著,相较于冷色调,暖色调背景下,中性面孔愉快感知百分比更高,愉快程度评定分数也更高。(2)颜色和时间的交互作用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背景颜色影响个体对中性面孔图片的情绪识别,且该效应在不同时间进程下均存在。  相似文献   
42.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倒置效应和专家技术的相关研究,并提出了目前在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分歧和争议。基于此,文章建议今后在研究中需要解决视觉差异、生理基础差异及认知模块的解剖和功能的定位等方面的问题,提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43.
使用融合面孔范式和倒置面孔范式来研究面孔知觉的年龄偏差效应,检验知觉场能否作为面孔整体加工的指标,并以此发展年龄偏差的整体加工解释。结果发现:(1)成人和儿童在加工正立面孔时的知觉场均大于加工倒置面孔时的知觉场;(2)在加工正立面孔时,成人加工本年龄面孔比加工他年龄面孔的知觉场更大。上述结果表明:(1)知觉场大小可以作为面孔整体加工的指标,且受面孔朝向的影响;(2)知觉场假设可以解释面孔的年龄偏差效应。  相似文献   
44.
愉快面孔识别优势表现为被试对高兴面孔比对其他情绪面孔的识别正确率更高、反应时更短。大量研究以简笔画和面孔图片为材料, 在情绪分类任务和视觉搜索任务中均发现这一优势。该优势存在诊断性价值假说、情绪独特性假说和出现频率假说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近年来, 研究者采用ERP技术发现这一优势形成于反应选择阶段, 但其起始阶段尚无一致结论。未来可借助fMRI技术进一步研究其认知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45.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s)技术探索延迟匹配任务范式下面孔识别工作记忆的脑电位特征。实验以面孔图片为刺激,在校大学生被试完成靶匹配工作记忆任务。结果发现,被试识别靶面孔及分心物面孔时均在枕颞区两侧诱发N170,且靶与分心物的N170振幅在相同电极上都没有显著差异,在颞区两侧的P7和P8上差异显著;无论靶面孔还是分心物面孔,工作记忆的 ERPs均产生了 P300成分。在分别追踪新靶和熟悉靶的工作记忆任务条件下,靶与分心物的ERPs波形在250 ms后出现分离,且靶刺激波幅均比分心物更正,新靶比熟悉靶更正。熟悉分心物与新分心物之间显示出250~650 ms的前额区旧/新效应,在晚期的450~650 ms时段,新工作记忆比旧工作记忆波幅更正。这些结果表明,面孔识别的N170效应可能反映的是面孔知觉的整体加工,且 N170的右半球优势具体为颞区的右侧优势;先前的面孔学习会影响工作记忆期间大脑对面孔的识别反应。  相似文献   
46.
视错觉是一种视觉认知,是在某种知觉条件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特性的扭曲。视错觉的产生原因,不仅有脑认知活动导致的生理因素,又有主观线索和经验引起的心理因素。视错觉可以按照不同的现象和成因分为尺寸错觉、轮廓错觉、运动错觉、细胞群错觉、扭曲错觉和不可能图形等六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