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10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采用Young编制的IAT量表从382名青少年中筛选出网络成瘾倾向者15名,非网络成瘾控制组被试18名,利用视觉搜索范式比较了两组被试对真人面孔和卡通面孔表情的注意偏向差异。结果表明:(1)在注意快速定向阶段,当要求被试快速准确地从中性面孔矩阵中搜索高兴或者愤怒面孔时,相较于控制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者搜索愤怒面孔更迅速,尤其表现为对卡通愤怒面孔的快速定向优势;(2)在注意的维持和脱离阶段,当在愤怒或高兴面孔矩阵中搜索中性面孔时,相较于控制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者在更具威胁性的真人愤怒面孔矩阵中最难脱离。结论:网络成瘾倾向者具有负性注意偏向特点,表现为对负性表情具有快速定向和解脱困难。且相较于控制组被试,网络成瘾倾向者对卡通面孔注意定向更快而更难从真人愤怒面孔矩阵中脱离,也说明了其注意偏向主要为对负性信息的注意解除困难。  相似文献   
162.
研究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延时匹配任务,旨在探讨性别和种族因素对面孔识别的影响,结果发现:(1)男、女被试对女性面孔识别的反应时及正确率均优于男性面孔;(2)被试对不同种族女性面孔识别的优势存在差异,被试对高加索女性面孔的识别表现为更高的正确率,而对中国女性面孔的识别表现为更快的识别速度;(3)面孔种族是导致女性面孔识别优势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面孔识别受到面孔种族、面孔性别和被试性别共同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3.
本研究通过评价不同性别二态线索和吸引力的面孔图片来考察儒家文化下人们心中帝王面孔形象。采用FaceGen Modeller 3.1操作面孔性别二态线索,并通过PhotoShop CS5合成面孔材料。研究发现:被试认为女性化的男性面孔比男性化的男性面孔更具"帝王相";低吸引力的女性化男性面孔比高吸引力的女性化男性面孔更具"帝王相";不同性别被试之间的评价无显著差异。上述结果显示,在儒家文化影响下,人们偏好具有女性化面孔特点的帝王。  相似文献   
164.
孙俊才  石荣 《心理学报》2017,(2):155-163
研究采用双选择Oddball范式和线索-靶子范式,并结合眼动技术,以微笑、哭泣和中性表情面孔为刺激材料,综合考察哭泣表情面孔在识别和解离过程中的注意偏向。研究发现:在识别阶段,哭泣表情面孔的识别正确率和反应速度都显著优于微笑表情面孔,进一步的兴趣区注视偏向分析发现,哭泣和微笑表情面孔的注视模式既具有一致的规律,又存在细微的差异;在解离阶段,返回抑制受线索表情类型的影响,在有效线索条件下,哭泣表情线索呈现后个体对目标刺激的平均注视时间和眼跳潜伏期都显著短于其它表情线索。表明哭泣表情面孔在识别和解离过程中具有不同的注意偏向表现,在识别阶段表现为反应输出优势和注视模式上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在解离阶段表现为有效线索条件下,对目标刺激定位和视觉加工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5.
采用面孔识别研究范式和事件相关电位方法,研究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三个年龄段被试情绪面孔加工特征。研究发现,在刺激呈现后的550~800ms,三个年龄段被试均产生悲伤效应,悲伤面孔引发的LPC波幅大于愉快面孔引发的LPC波幅,三个年龄段的悲伤效应脑区分布大致相同,表明三个年龄段情绪面孔加工有着类似的神经机制。进一步比较三个年龄段悲伤面孔引发的ERPs发现,在刺激呈现后的200~550ms,悲伤面孔的加工产生年龄效应。年龄段越低的被试N2波幅越大,年龄段越高的被试P3波幅越大。这一结果提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大脑高级功能的发育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166.
采用视觉追踪技术,探讨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SD)儿童面孔加工的同龄偏向效应。实验1选取19名ASD儿童和23名生理年龄匹配的普通儿童(typically developing, TD)为被试,通过自由观看同龄和异龄中性面孔,探讨ASD儿童是否存在面孔加工的同龄偏向效应;实验2选取22名ASD儿童和生理年龄匹配的25名TD儿童,通过自由观看快乐、愤怒和恐惧面孔,探讨情绪对ASD儿童面孔加工同龄偏向的影响。结果发现,(1)ASD儿童对同龄中性面孔的注视时间显著大于异龄中性面孔;(2)ASD儿童在愤怒和恐惧情绪下对同龄面孔的注视时间显著大于异龄面孔,而在快乐情绪下同龄和异龄的注视时间则无显著差异。这表明ASD儿童对面孔的注视加工存在同龄偏向效应,且受情绪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7.
成人的大脑左侧VWFA对正字法信息更敏感,而右侧FFA优先处理面孔信息。然而,这种偏侧化互补模式的发展机制还亟待阐明。神经元再利用假设认为,在文字阅读学习过程中,文字识别会与面孔表征在左侧FG竞争神经加工资源,导致文字识别出现VWFA的左侧化,并推动了面孔识别FFA的右侧化。分布式半球组织的观点提出了神经计算加工三原则,试图系统阐释文字与面孔偏侧化竞争性发展的多层次双向动态加工机制。近期,FG的结构分区与功能特征研究取得了一些新成果,并据此构建了一个文字与面孔识别的多维度计算加工模型。因此,有必要基于神经元再利用假设和分布式半球组织的观点,并结合FG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和近期研究证据,以系统探讨文字与面孔识别的半球偏侧化互补模式竞争性发展的认知神经加工机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究文字与面孔竞争加工的皮层空间位置和功能神经组织学基础、汉字与面孔竞争的加工机制、面孔识别的右侧化发展机制以及数字和音符阅读学习导致大脑可塑性改变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8.
王乾东  胡超  傅根跃 《心理学报》2013,45(2):169-178
本研究探究国内生活的幼儿在加工面孔时视觉策略上的异族效应。研究选取了在中国本地生活并且没有与异族个体有过直接接触的幼儿和成人, 完成一个学习和再认本族和异族(高加索白人)面孔的实验, 同时眼动仪记录了他们看面孔时的眼动数据。结果发现:国内生活的幼儿和成人在加工面孔时存在视觉策略上的异族效应, 即幼儿和成人均更多地看本族面孔的鼻子和嘴巴区域而更多看异族面孔的眼睛区域。此外, 相对于成人, 幼儿在加工面孔时, 更倾向于看面孔的眼睛部分, 进行局部加工。本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专家—— 新手理论, 对本族面孔更多的视觉经验将我们塑造成自身物种或种族的面孔加工专家, 从而对本族面孔更多地采取以鼻子为中心的整体化视觉加工策略。  相似文献   
169.
由于受精和孕育过程发生在母亲体内, 人类受孕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同时人类早期社会存在着通奸行为, 因而, 父亲面临着父亲身份不确定性的风险。为了应对这种风险, 人类男性在生活中往往会寻求一些能表征父亲身份的线索, 其中亲子间面孔相似性被证明是辨别个体间是否存在基因关联(或血缘关系)的有效线索之一。morph软件合成、第三方评定以及当事人的主观评定是研究亲子间面孔相似性的三种基本范式。以往的研究表明当父子(女)间面孔相似性越高时, 父亲对子女的亲子投资水平越高, 父亲感知到的焦虑水平越低, 父亲的身体也越健康, 与此同时, 当父子(女)间面孔相似性越高时, 父亲对女儿会表现出更高的性厌恶水平。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关注文化因素在该效应中的调节作用, 探寻新的研究范式以提高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以及探讨影响亲子间面孔相似性感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0.
雷怡  夏琦  莫志凤  李红 《心理学报》2020,52(7):811-822
近年来, 研究发现, 与成人面孔和其他社会性刺激相比, 成人对婴儿面孔表现出更多的注意偏向。本研究利用点探测范式, 结合眼动技术, 探讨了面孔可爱度和熟悉度对婴儿面孔注意偏向效应的影响。行为结果表明, 成人对高可爱度的婴儿面孔的反应时注意偏向更强; 眼动结果发现, 高可爱度的婴儿面孔的首注视时间偏向和总注视时间偏向更强, 表现为注意维持模式, 并且, 这一效应只出现在低熟悉度条件下; 而在可爱度评分上, 高熟悉度的婴儿面孔的可爱度评分显著高于低熟悉度的婴儿面孔。结果表明, 在低熟悉度条件下, 可爱度才会影响成人对婴儿面孔注意偏向效应; 在偏好行为上, 对婴儿面孔的主观评定和观看行为上可能存在分离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