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柳华阳传承了伍守阳"仙佛合宗"的思想,并予以理论化、系统化.在<慧命经>一书中,他在佛言道,在道言佛,佛道双融,以不同于前人的简易之语,晓畅明白地揭示佛道双摄、"性命双修"的"慧命之道",阐释了"天下无二道,圣人无二心"佛道一途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32.
周岳崇  吴强 《美与时代》2013,(12):46-46
三岔傩面种类繁多、类型各异,从傩面具的造型特征来分,可以分为常人造型面具、凶神造型面具和精怪造型面具三大种类。通过作者的实际调研和分析对三岔傩面的这三个特征及其法则进行论述,希望对了解三岔傩面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3.
行气“六气”说于隋唐之际定型,此后传承络绎,至今仍在道教、医学、体育等领域发挥着作用。然而,此“六气”说并非自始定型的体系,隋唐之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本文即上溯至春秋战国,下探至隋,基于道、释、医等诸家文献,从气的构成、功能、目的、实践方式、思想交流互动等几个方面对行气“六气”说进行考察,探索其源流迁变。  相似文献   
134.
包兆会 《天风》2015,(4):48-49
许地山(1894-1941),笔名落华生,祖籍广东揭阳。他大力提倡白话文,推动中国新文化运动,是"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他是知名的宗教史研究专家,著有《道教史》等。他是基督徒,也是著名的基督徒作家。许地山(1894-1941),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佛教家庭。1906年至1910年,进入广东随宦学堂读书。在课余时间,跟随一位英国牧师学习英文。1913年,前往位于缅甸仰光的中华学校与共和学校当教师。1915年12月,从仰光回福建。1916年在福建漳  相似文献   
135.
前不久我在收藏家岳晓宇先生的私人博物馆——平远堂艺术馆看到一件海南黄花梨的木器奇珍——菩萨轿。这是一件类似古代宝座的木器,宝座上有半园形靠背,座面上有几个方形楔孔。整件木器厚重敦  相似文献   
136.
儒家文化有相"因"继承的"常道",也有与时偕行而进行"损益"的"新命",此即文化发展的"常"与"变"的关系。"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止义、尚和合、求大同",可以说是对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之"常道"的一个精辟概括和表述,这也正是我们要传承和弘扬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大变局,起码有四个方面的变化是最重要的:首先是在社会经济方面,从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已经转变为以工商为主的市场经济;第二是在政治制度方面,从君主制已经转变为民主共和制;第三是在教育制度方面,从服务于君主制的科举制已经转变为服务于社会多种需要的现代教育制度;第四是在思想观念方面,从经学的"权威真理"的思维方式已经转变为广义的"哲学"或"学术"的思维方式。儒家文化一方面要适应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另一方面也要转化或优化这四个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实现现代化的"新命"。  相似文献   
137.
嫦娥礼赞     
公元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探月卫星嫦娥一号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11月26日9时41分,嫦娥一号传回并制作完成第一幅月面图像,千年梦想成真,国人无不兴奋激动。特作拙文一篇以示庆贺。  相似文献   
138.
无所取材即无所取于桴材,表明孔子对子路好勇并不否定;先秦时无所取还不表示对某种性格、性情、态度等表示不认可不赞同。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与是连词,主张与为赞同义者并未拿出任何语言学上的证据,不足为训。天下归仁的归不训称,而训归附、归向,和《孟子》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同。天下归仁乃是求仁而得仁的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