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3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2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53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04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在新儒家思想发展的过程中,贺麟的“新心学”具有着特殊的地位。他虽然不象熊十力那样形成了自己一套完整的理论,但其思想的独创性却是对前期新儒家理论的总结。他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对其后的新儒家有着明显的影响。贺麟的思想是新儒家发展中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贺麟思想中最富有启发意义的是他所提出的“合诗教礼教理学为一体的儒家思想开展的新途经”。本文旨在分析贺麟这一思想。  相似文献   
232.
从基因的非优分析肿瘤的发生和转归第三军医大学研究生(重庆630038)张庆玲导师王志新基因是细胞生长分化调控的基本单位。肿瘤的发生转归归根于基因的改变,包括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和抗转移基因变化等。癌基因是细胞正常生长发育、信息传导的调控基因。...  相似文献   
233.
佛教的宗旨是利乐有情和普度众生。历来有研究医药学和施医舍药的优良传统。佛教经籍记载:“(佛)为大医王,善疗众病。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释迦牟尼佛的弟子耆婆,是王舍城的名医。耆婆医术高超,著述甚丰。隋唐之际,耆婆的《耆婆五脏篇》、《耆婆脉经》,就已传入我国。佛经中记述的持水父子,也都是巧知四大,善解医方、妙通八术的佛教医学名医。  相似文献   
234.
唐代三教中的佛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南北朝末期,北周时佛教已与儒、道并称“三教”。隋唐时期,佛、儒、道分立,成为唐朝三百年来安定社会、统治人心的主要思想支柱。一佛教在三教中的社会影响最大,道教次之,儒家最弱。佛教的因果报应。  相似文献   
235.
正著名学者、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特邀顾问方立天先生不期辞世,令我无尽悲痛、不胜惋惜!从此,佛教界失去了一名前辈与挚友,学术界失去了一位巨擘与良师,真乃日月动容,山河失色,斯人已逝,吾心萧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当年在中国佛学院求学期间,曾与前来旁听的方先生有过数月的同窗之缘。他对方先生一生的成就与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方立天先生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学者、  相似文献   
236.
人类早期宗教在医学发展中起着特殊的载体的作用,医学被神化。仅以藏医为例,其中五明与佛教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是医学佛化的重要原因,而叶蕃王朝选择佛教又是社会,历史等内在因素作用的结果。对医学的普及发展和治疗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而它的消极方面是次要的。考察人类早期医学,把民医学分开,违背了历史的真实性,而且把宗教对医学的医大推动作用忽略不论,也是欠妥当的。只是到了近现代,医学与宗教逐渐分离,这是医学现代化  相似文献   
237.
1993年,一具盖有"明故太医院御医东川顾君之柩"锦罩的夫妻合葬墓,在上海打浦桥出土,有关御医顾东川(名定芳,字世安)的人物考证、医学文物考古研究;以及他在中医文献学方面的贡献,笔者已经另有论文发表[1,2].本文主要论述顾定芳在中医心理治疗方面的成就.  相似文献   
238.
百字碑     
正~~  相似文献   
239.
明生 《法音》2014,(10)
正"宗教是慈善之母",慈善是佛教的本质属性和要求,是佛教徒的内在价值理念和取向。释迦牟尼佛设立佛教的本怀是为了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脱离苦恼。对佛教徒来说,弘法的目的在于利生,一切修行的目的也在于利生,给众生幸福是每个佛教徒的使命。慈悲观是佛教教义的核心,佛教提倡"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正缘于此,中国佛教慈善理念特别丰富,并在当代慈善事业中积极践行,取得了国家  相似文献   
240.
佛教画藏     
君冈 《佛教文化》1995,(3):49-53
《佛本生故事》讲的是释迦牟尼佛前生的事。 佛教讲因果,种善因结善果,种恶因结恶果。 佛教认为一般人都离不开轮回之道,只有成了佛才 能超出轮回。那么,释迦牟尼佛怎么也有前生之事呢? 这里要给读者说明一下。在佛经中释迦牟尼成佛之 前还是菩萨,仍脱离不了轮回。因此才有佛的前生 故事。 这些故事大都是寓言、童话,长期流行在印度民 间,内容生动,寓意深长。作为一种寓言可以通过说 因果,讲轮回明白善恶的真理。正如佛经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