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46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43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125篇
  2021年   121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31篇
  2018年   68篇
  2017年   120篇
  2016年   105篇
  2015年   133篇
  2014年   270篇
  2013年   244篇
  2012年   317篇
  2011年   366篇
  2010年   338篇
  2009年   306篇
  2008年   293篇
  2007年   307篇
  2006年   311篇
  2005年   269篇
  2004年   208篇
  2003年   197篇
  2002年   127篇
  2001年   111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逻辑学研究》2014,(4):117-117
正《逻辑学研究》是中山大学和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由教育部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逻辑与认知研究所承办的学术刊物,旨在积极推动我国逻辑学及相关学科的学术研究水平,增进海内外逻辑学及相关领域学术同行的交流。《逻辑学研究》是当前我国在逻辑学领域内唯一正式出版的专业刊物,采用中英双语发表  相似文献   
182.
当代中国社会,每天都在不断产生新的媒体奇观。从文章、马伊琍婚姻风波事件涉及的主体和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参与、难以计数的网络跟帖、微博热评等来看,它确实形成了当下中国波及世界的一大媒体奇观,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当代家庭婚姻伦理文化的变动和亟待引导的状态。本文拟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审视中国传统家庭伦理"贵和守孝"在当代语境中的传承和变异,剖析其对婚姻家庭的种种影响,批判封建婚姻伦理在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局部领域的死灰复燃及其对道德、婚姻和家庭社会和谐的破坏,考量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内,重新构建和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新型家庭婚姻伦理。  相似文献   
183.
以华南师范大学及彰化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为被试,抽取大一至大四共440人为预测样本及1493人为正式施测样本,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编制大学生适应性量表,并通过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两岸大学生适应性情况的差异。结果显示:(1)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由目标规划、学习趋向、人际关系及环境认同4个维度组成,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2)两岸大学生在总体适应性、目标规划、学习趋向及环境认同维度上差异显著;(3)不同专业的两岸大学生适应性差异显著,且校园活动对两岸大学生适应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84.
陈永涛 《天风》2018,(6):26-26
前面提及的努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存异或求同。基督与文化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一方面,基督引领人离开文化的现世性和多元性,奔向上帝,这是基督教的超越性向度;而文化则因关心保存过去的诸多价值,常容易拒绝那位叫人只靠恩典生存的基督,这是文化的现世性关怀可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5.
刘美纯 《天风》2018,(12):19-19
《罗马书》8章31节至39节是使徒保罗从心底唱出的一首得胜的凯歌:世界上的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使我们与上帝在基督耶稣里的爱隔绝。“谁能使我们与基督的爱隔绝呢?”(参罗8:35)这个问题以及下面一连串的问题都是修辞性的,这些修辞性问题所列举的正是保罗在传道事工中曾亲身经历的——患难、困苦、迫害、饥饿、赤身露体、危险、刀剑一保罗的经历让我们明白,信徒的生活并不是那么容易的,而这样的生活状况也正是早期教会的使徒和信徒的生活写照。  相似文献   
186.
以"我—你"关系为基础,布伯建构了他的对话伦理。对话伦理具有"呼唤"和"回应"的关系结构,它要求人敞开自身,经由对生命中所遭遇的他者的"呼唤"之"回应"来实现对他者的责任。布伯强调上帝在对话伦理情境中的在场,由此,对他者回应的对话伦理同时也是对上帝负责的宗教伦理。对话伦理将对他者的关怀与责任和对上帝的追求结合在一起,使得人们在凡俗中发现神圣,在当下遭遇永恒,在对有限他者的责任中实现对上帝的绝对责任。  相似文献   
187.
保守论认为胚胎是"人",因而具有"位格",并享有人的伦理地位,应得到与人同等的尊重与保护;自由论认为胚胎是"物",它不是"位格",也不享有人的伦理地位。然而,这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存在着诸多的伦理缺陷。胚胎所具有的"位格"应当是一种连续、渐进的自我成长过程,因而其所享有的伦理地位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呈现为一种日益递增的状态。基于人类胚胎伦理地位的动态发展性,对其开展实验研究只有遵循来源正当、医用目的、知情同意与充分尊重等伦理原则,才能取得科学研究与保护胚胎的共赢。  相似文献   
188.
微信朋友圈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载体,将其置于传播"仪式观"理论视阈进行考察,可发现微信朋友圈能实现一定的伦理功能:朋友圈点赞契合用户维护人际关系的需要,朋友圈分享符合用户自我呈现的愿望,朋友圈共享参与后联结的价值共同体一定意义上使用户获得了群体归属感。但微信朋友圈存在的现实隐忧也是不容忽视的:朋友圈点赞实质上是一种浅层交流,其背后隐藏着情感脆弱性危机;朋友圈中自我形象建构蕴藏着的虚实冲突会使个人陷入社交困境;互联网语境中的脱域共同体也会带来价值失真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9.
"存在先于本质"是存在主义的核心命题。20世纪50年代,牟宗三就对其进行了批评,提出了相反的说法:"本质先于存在"。本质之所以先于存在,是因为人有善性,而人之所以有善性,是因为有生长倾向和伦理心境。生长倾向和伦理心境都有先在性,可以说都是人的一种本质,前者为"原生性本质",后者为"次生性本质"。人通过智性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追求"标的性本质",但必须承认在此之前已经有了本质。尽管人在选择之前已经有了本质,但这些本质有时也会出现不当、保守、遮蔽的问题。要防止这些问题出现,必须大力发展智性,启动内识反思。内识反思发现问题后,可以对不适当的规范加以调整甚至破除,这一步工作应该纳入儒家经权的思想范式之中。存在主义缺乏儒家学理的经权智慧,要求人们大胆选择,意图虽好,但难以保证有良好的动机,更不能充分估计其后果,从而出现小人行权。小人行权是现代社会的一大病灶。既要坚持儒家"本质先于存在"的立场,又应承认"存在先于本质"的合理性,理想的情况是将两个不同命题有机综合起来。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坚守"本质先于存在"的立场。  相似文献   
190.
近年来,道德绑架问题引起了社会和学界的关注。道德绑架最普遍和最典型的形式是胁迫行善。道德上完全义务与不完全义务或者说非权义务的区分有助于我们辨析道德绑架问题。道德绑架的实质是把道德上的非权义务等同于完全义务。道德绑架严重侵犯了个人的权利,有损社会的法治秩序,也会伤及道德自身。依法保护人的各种法律权利,增强人的权利意识是防范和消除道德绑架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