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9篇 |
免费 | 40篇 |
国内免费 | 113篇 |
专业分类
67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20篇 |
2014年 | 37篇 |
2013年 | 42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53篇 |
2010年 | 44篇 |
2009年 | 49篇 |
2008年 | 31篇 |
2007年 | 43篇 |
2006年 | 30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19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13.
本研究基于双元孝道模型和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认知行为模型,考察双元孝道信念对网络成瘾的影响,并检验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以115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双元孝道信念量表、非适应性认知量表和网络成瘾量表进行测试,结果发现:(1)互惠性孝道和非适应性认知显著负相关,和网络成瘾显著负相关;权威性孝道和非适应性认知显著正相关,和网络成瘾显著正相关;非适应性认知和网络成瘾显著正相关;(2)非适应性认知在孝道信念与网络成瘾之间起中介作用。具体而言,互惠性孝道负向影响非适应性认知,权威性孝道正向影响非适应性认知,非适应性认知正向影响网络成瘾。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孝道信念通过非适应性认知的中介作用影响网络成瘾;而且互惠性孝道和权威性孝道具有相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多数哲学家都同意,规范属性随附于非规范属性。但这一共识却对非自然主义实在论构成了 挑 战:如果规范属性和非规范属性是两类不同的属性,如何解释两者之间的随附关系?T.M.斯 坎伦对此问题提出的解答,要点是区分混合的规范判断和纯粹的规范判断,只有混合的规范 判断所对应的规范事实才随附于相关的非规范事实。斯坎伦不能解释对非自然主义构成挑战 的全局随附,因为他既没有证明纯粹规范事实所具有的形而上学必然性,又无法通过将全局 随附视为概念真理而取消其中的形而上学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完满友爱行为究竟是为朋友之故还是为自己之故?这是亚里士多德"友爱论"中一直存有争议且影响其伦理学定性的老问题。以"利己"-"利他"主义模式分析这一问题并不合适。由亚氏"灵魂论"之"欲望"-"希求"界定的"自我关切"-"非自我关切"可作为疏解此问题的恰当概念:前者表明非完满友爱之"争",后者揭示出完满友爱之"让"。"让"是为回应"德事"之需,共同之"德事"则构成完满友爱所互同(通)之根基。作为"非自我关切"的共同德事是化解亚氏表面矛盾的基础,以成全德事为己任的完满友爱共同(通)体既有优势,亦有局限。 相似文献
17.
笛卡尔的观念论是其哲学创新的一个重要议题,而他对感性观念的态度,即将感性观念理解为一种质料错误观念则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本文旨在提供一种新的方式以理解笛卡尔的质料错误观念。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本文试图说明,在笛卡尔讨论质料错误观念的相关段落中存在一种辩证的方法,而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确定何为质料错误观念。首先,本文将解释何为表象非物为物;其次,本文将尝试通过此种辩证方法来解决质料错误观念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通过整合理性判断与道义公正模型,聚焦非伦理行为实施者被同事攻击的现象,提出员工的非伦理行为导致同事道义不公正,进而引发同事的攻击行为。并且,这个过程分别受到伦理领导的正向影响和任务互依性的负向影响。通过分析265组来自浙江省一家大型制造企业一线员工的双点数据,结果表明同事道义不公正在员工非伦理行为与其被同事攻击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伦理领导正向调节了非伦理行为对同事道义不公正的影响,即伦理领导增强了员工非伦理行为对同事道义不公正的正向作用,从而导致同事攻击行为的产生;任务互依性负向调节了同事道义不公正与攻击行为之间的正向关系,并且减弱了同事道义不公正在员工非伦理行为与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为控制和预防职场非伦理行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9.
系统考察在控制目标与非目标颜色特征属性的条件下, 动态非注意盲中视觉系统是否存在对分心物的抑制机制。实验一为基线实验, 将目标与非目标设置为相同的白色圆形, 考察被试对不同颜色特征(白色或者黑色)新异刺激的觉察情况; 实验二和实验三通过改变目标与非目标的颜色特征, 进一步探讨视觉系统对分心物(包括非目标和新异刺激)的抑制机制。结果发现, 视觉系统对干扰目标追踪(并计数)任务的分心物均产生抑制作用, 并且不同颜色特征的分心物受到的抑制作用不同, 与目标颜色特征相同的分心物受到的抑制作用较大, 相应新异刺激的觉察率低; 与目标颜色特征区分明显的分心物受到的抑制作用较小, 相应新异刺激的觉察率较高。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