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11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01.
证词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关于道德证词能否作为我们道德知识的来源或根据,哲学家们却有争议。一些哲学家认为,我们可以依赖非道德证词,但不能依赖道德证词,虽然道德证词能够传递道德知识或正确的道德信念,因为存在一个规范使得依赖道德证词是有问题的,这个规范就是:道德主体应该根据道德理解行动。另一些哲学家则认为,关于道德证词和非道德证词的"非对称性"观点是错误的,道德证词与非道德证词一样,完全没有问题。事实上,某些情况下依赖道德证词是有问题的--道德理解问题,但道德证词不比非道德证词更有问题,或者说,非道德证词与道德证词有同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702.
笔者考察一个被先前相似性研究忽略的问题:配对刺激的结构对有方向相似性判断的非对称性的可能影响。实验被试是大学生。实验自变量是人工概念配对的特征结构,有三种实验条件:对齐且对称结构、非对齐且对称结构和非对齐且不对称结构。结果发现,在对齐且对称结构条件和非对齐且对称结构条件下没有出现相似性判断的非对称现象,在非对齐且不对称结构条件下出现相似性判断的非对称现象。相似性判断是否出现非对称性取决于配对刺激的结构是否非对称,而不受配对刺激的结构是否对齐的影响。这支持相似性判断的特征对比模型在αβ时的预测,而不支持Tversky原初主张αβ时特征对比模型的预测,也不支持量子相似性模型的预测。  相似文献   
703.
自20世纪60年代环境美学诞生以来,关于自然审美是否需要科学知识的议题引起了持续而热烈的争论,这一议题是当代人文领域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在环境美学中的集中体现,由于该议题聚焦在自然审美需不需要科学知识这个问题上,因此可称之为环境美学中的科学主义之争。在持续的辩诘和理解中走向更具包容性的观点,构成了环境美学自诞生之后的某种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704.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是政教关系中的重要内容,因教会介入公共教育而带来的争议贯穿现当代政教关系史。中西方因历史文化和宗教传统不同,政教关系大不同。历史上的中国,"亚细亚生产模式"培育出"大一统"中央集权型体制,形塑为国人"修、齐、治、平"的家国情怀;"敬天法祖"的"家天下"宗法制度和政治伦理格局,配以"敬鬼神而远之"、"重今生轻来世"的现实功用型人本主义理念,使得儒释道信仰成为维护皇权的教化手段;虽有多神崇拜和泛神化信仰形态的长期浸润,但屡遭"毁佛灭道"、"灭洋"、"非基"和"破除迷信"运动的冲击,从根本上堵塞了宗教发展为中华文化主体的历史路径。这既使泱泱中华难以熔铸出"一教独大"的宗教情怀,也使中国免于陷入西方式的宗教狂热。中国秉承史上"政主教从"、"教用于政"的政府管控宗教模式,日趋多元的文化生态及政教关系诸问题正冲击国人的理念,考验执政者的智慧。  相似文献   
705.
吴道子一生人物画成就颇高,其“吴家样”源于生活万象,将西域样式与东方审美完美融合,创造出高古飘逸的艺术境界和新颖独特的人物画图式,对唐代及后世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此,从“吴家样”艺术特征、吴道子人物画的传承创新、“吴家样”的传播及影响等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706.
竹暗  训谋 《中国宗教》1995,(1):51-52
美国基督教印象竹暗,训谋去年9月,我们作为中国部分省、市政府宗教工作部门负责人代表团成员,应邀赴美国进行了为期21天的访问。可能主要是考察美国基督教的缘故,我们所到之地,处处感到基督教的影响。考察的时间虽短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无形国教:世俗国家与基督...  相似文献   
707.
查尔斯·泰勒以世俗化研究而著称,他的世俗化理论的核心其实就是“框架理论”:“框架”是其核心范畴;“框架诠释”是其基本方法;“框架与信仰”是其逻辑展开。对于泰勒来说,宗教信仰与世俗化问题所首要关涉的并非既定社会事实,而是使得它们得以可能的条件。唯有从信仰条件入手,才能真正弄清宗教信仰何以可能、何以变迁、何以衰退的问题。“框架理论”就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框架”是意义理解的先验条件,信仰作为特殊的意义形态,需要以框架为基本条件;“超越性框架”支撑超越性意义,宗教信仰作为超越性意义之信仰,需要超越性框架的支撑作用;“框架转型”引动意义转型,世俗化转型作为意义理解模式的转型,也需要“框架内在化”的引动作用。从静态的视角看,“超越性框架”可以解释信仰的可能条件、意义来源与稳定形态;从动态的视角看,“框架内在化”可以解释超越性的隐退与内在性的出场,进而解释宗教信仰的式微与世俗化的兴起。一言以蔽之,从框架出发,我们可以从“事实陈述”切入“意义理解”、从“现实性”转入“可能性”,最终洞见到信仰的语境条件与变动缘由。  相似文献   
708.
在生理水平的血管壁切应力属于优性因子,能促进血管重建,抑制内皮细胞凋亡,调节内皮细胞分泌功能,使内皮细胞伯形态产生适应性变化,而显著升高或降低的血管壁切应力则属于非优因子,导致高血压恶性循环发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血栓形成,实现切应力非优向转化的重要途径是降低高血压和选择性阻断切应力对基因表达的调节。  相似文献   
709.
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所提出的公民概念专注于公共理性所偏好的公共身份(政治 身份),却抹平了公共身份(政治身份)与非公共身份(道德身份)在个体心灵中可能存在的 冲突。尽管 桑德尔对罗尔斯的自我观念的批判存在一定程度的误读,但是他正确地指出了罗尔斯公民概 念的内在紧张。罗尔斯为调和这种紧张做出了一定修正,这种修正还可以通过引入一种内在 批评的方法来加以扩展。  相似文献   
710.
本文以非斯古城的"墙"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了其城墙、清真寺的"齐布拉墙"、住宅的围墙等几种"墙"的宗教文化内涵。首先,非斯城墙见证了非斯城市及摩洛哥王朝更迭的历史,是城市与农村、城内与城外的交汇点,是伊斯兰世界与外界隔离的标志,城墙内是一个包容的多元文化并存的世俗空间。其次,清真寺的"齐布拉墙"具有将宗教与世俗隔离、分离现实世界与"彼岸世界"之意。再次,住宅的围墙既是隔离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分界线,又是一种具有"羞耻感"的象征。非斯古城的"墙"的宗教文化内涵一方面强化了非斯古城"伊斯兰圣城"的地位,对其城市的建筑空间、家庭、社会生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保持非斯宗教文化独特性以及多元文化共存局面的同时,也在不同宗教、教派心中筑起了无形的"墙",增强了宗教、教派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