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0篇
  5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生生之谓易"既是哲学家对宇宙相状的揭示,也是"易"本身的性质。从"天地之大德日生"到"易简"之善和"复其见天地之心",贯穿的都是同一个"生"意。理学继承前人又广加扩展,天地生物之心既是与动的综合集成,又是天地生物与仁德流行的统一。从体到动用,从"动之端"到"动之机",现象存在虽有生死显微,"生"之理却通贯不息。  相似文献   
12.
"复"是刘敞经学哲学创新的重要表现之一。是对性之本然状态的陈述,复是刘敞反本、复性思想的进一步表达。在性情使役关系中,刘敞判定情恶的根源在于情之不使,而情本身是正的;刘敞以"得一"解释"复",强调性使役地位的重要性;而以仁心解释复,既有心统性情的思想表达,也同时赋予了仁新的意义。刘敞复说有其自身的理论局限性,但其对宋明理学兴起的推动作用与其自身的经学哲学地位仍需要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13.
高山杉 《世界哲学》2007,18(2):98-112
中国现代学术的开辟者、文史学家王国维早年研究、介绍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主要是依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出版的数种叔本华作品英译本。在《盒文集》的正、续编中,他以多种方式引用和化用了这些英译本的原文,以实现他建立一种“中西化合相互推助之学”的理想。本文对这些脱胎于叔本华作品的文字做了考证和还原,试为评估王国维对西洋哲学的理解提供一个客观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唐代画家周昉的名画《簪花仕女图》,工笔重彩,让人惊艳不已。画中的女子们云鬓高耸,鬓上除了簪有步摇一类的饰品,还簪有一朵美丽的鲜花,或牡丹,或芍药,或荷花不等。画上的仕女,低眉,眼睛细长,朱唇一点,体态丰腴。盛装的仕女或拈花扑蝶,或戏鹤逗犬,生活安逸懒散,我注意到一个特点,即便是嬉戏,画中的女子大多也是低眉顺眼,不悲不  相似文献   
15.
济物利人,是成道的根本;立身积德,是证圣的基础。内心寂不动妄念,则有如明月之皎洁;人能闲暇自在,本性则似太虚。心识的作用是好动的,必须要用精神力量来控制。精神爱,不要让心里作用来扰乱。屏息以修养天赋之气,要是心不定则不能。修道人本性假使不能宽厚温和,则不能合道,安心习坐则可达到极清的境界,渐渐进入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的忘我境界。于是,在中得,在动中亦得,动与中都得,就常清常了。如非礼勿视,是眼睛的清;非礼勿听,是耳朵的清;非礼勿言,是口的清;非礼勿动,是身体的清。希望修道人能悟玄机,安心习坐…  相似文献   
16.
和戴军长达十多年的友情岁月早已成为娱乐圈里的一段佳话。从当年默默无闻的普通歌手,到当今娱乐圈炙手可热的一线主持人,长达十余年的时间,无论地位身份如何改变,他们却始终保持着那份真挚的友情。虽然情谊深厚,但李和戴军的友情也并非总是波澜不惊。有一次在彩排时,两个真性情又脾气大的老朋友因为主持上的分歧大吵起来,还彼此撂下狠话,李脱口而出说:"能跟我合作是抬举你,你知道吗?是你上辈子修来的福气,我才跟你合作主持。听着,没有下一次了!我这辈子再不  相似文献   
17.
怡(1881-1939)是中国近代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教会领袖。他很早就提出中国教会处于“过渡阶段”的论断,极力提倡建设本色的“中国教会”,并从中国基督教的实际出发,设计了从“差会”到“中国教会”的过渡模式,主张差会逐渐向中国教会移交财产和治权,中国教会也能逐渐承担起全部责任,通过渐进而非激进的变革,来实现真正的中国基督教。本文尝试对诚怡教会本色化思想的来源和特征做一分析。  相似文献   
18.
李韦 《中国宗教》2022,(2):24-25
一、吴雷川简介与历史地位吴雷川(1870-1944)是民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基督教思想家、神学家之一。与赵紫宸、吴耀宗、诚怡等具有西方留学背景的基督教领袖不同,吴雷川是进士出身,在晚清被点过翰林。作为经过科举道路有进士出身的基督教领袖,吴雷川在民国时期是独一无二的。  相似文献   
19.
因人观不同,在工夫论上,同为儒家的荀子与孟子分道扬镳,各成统系。孟学一派行的是一条唯理主义的路线,以求放心为指归,发明本心,反身而诚;而荀学一派走的是一条经验主义之路,以合外内为首务,知通统类,积善全尽。就过程而言,荀学之工夫实乃是一个通过人心对道或理的认知和把握从而实现对情欲的统辖、引导以使其合于善而归于治的过程;而就方法来说,虚壹而是其解蔽养心之术,学而成积则是成圣不二法门。而这之中,心是全部圣贤工夫的枢纽和核心,因为在荀子看来,或为君子或为小人,或成圣人或做凡夫,并不是由他人或外部因素决定的,而是个体在心的统领下自主选择和行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白奚 《哲学研究》2022,(6):62-69+126-127
《老子》之前,“虚”“”是两个普通词汇,虽有一定的意义抽象,但并未成为哲学概念。《老子》对“虚”“”进行了关键性的哲学提升,使之成为描摹“道”的存在状态和“无”的表现形式的哲学概念。“虚”“”由此被纳入关于“道”“无”的本体论表达中,且呈现出密切的意义关联。“虚”“”在《老子》中还具有工夫和方法的意义,体道、为道离不开致虚、守的工夫,“虚”“”也是形上之“道”通向现实应用的一座便捷的桥梁。战国时期,道家等各个学派从不同的向度发挥和应用了“虚”“”的哲理,最终两词联结起来而成为了一个独立的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