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禅宗是心智科学,以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特殊方式启迪人的本觉智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本来是无挂碍的、不能以任何思维模式局限的,然而唯其如此,才更显出禅宗文化具有无限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对中国水墨画意境的升华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2.
结识印严法师,是在云南省大姚县妙峰山德云寺380周年纪念系列活动中。他一袭粗布纳衣,隐没于活动现场来住的车辆和人群中,让初识他的人无法将“画僧印严”与之联系起来。其后,在德云寺的很多白璧上,看到了印严法师做的画。那些“脱俗超然,纯任天趣”的画作让我在一瞬间想起了先前听闻的关于画僧印严的传说——  相似文献   
83.
李洪志的“法轮功”是对佛家“小法轮功”和“大法轮功”的歪曲篡改。他吹嘘其伪“法轮功”不但超过了佛家的法轮功,还超过了子午周天和卯酉周天功,美其名日“法轮周天法”。这一功法的特点是,修炼是无为,没有任何意念活动,全靠他给你下的现成的“法轮”。修练的结果是人的肉体没有了,灵魂出壳了,生命“圆满”了。  相似文献   
84.
常妙 《法音》2007,(1):53-53
本刊讯2006年12月28日上午,湖南省望城县洗心禅寺隆重举行落成庆典暨开光法会。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副会长明学长老、明生法师,咨议委员会副主席佛源长老,澳门佛教总会理事长健钊法师,香港愿炯法师等海内外诸山长老、四众弟子、各界嘉宾数万人参加了落成庆典。庆典仪式在  相似文献   
85.
张明华 《法音》2007,(5):55-55
4月26日,湖北省武汉归元禅寺隆重举行隆印法师荣膺方丈升座庆典活动,湖北省政协副主席丁凤英、王少阶、周宜开、宋德福,武汉市人大副主任杨云彦、市政协副主席郑心穗,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生法师及海内外诸山长老和数千名信众参加了庆典活动。  相似文献   
86.
茶禅一味     
古来素有“茶禅一味”之说。茶禅一味,是人间难得的境界,多少人一生向往的境界。茶禅始于中国,发扬光大干日本。“茶禅一味”被视为日本茶道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87.
儿时伙伴牛娃是一名出道很久的厨师,多次捧回名厨大奖,在一个巴掌大的小县城里被誉为“状元厨”。前不久,几位多年没见过面的老同学偶然相遇,  相似文献   
88.
本刊讯由中国佛教协会理事、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震旦佛教艺术研究院院长高士涛居士创作的百幅达摩禅画展于5月28日至6月5日在石家庄六度园展馆展出。  相似文献   
89.
李昌舒 《学海》2011,(4):143-148
南宗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连,具有生活禅的特点。本文主要从"意在目前"、"触目菩提"和"快乐无忧"三个命题出发,论述生活禅的主要特点及其美学意蕴,着重探讨"境"这一范畴。中唐时期佛学之"境"进入美学范畴,其中原因一直是学界探讨的热点,本文尝试从生活禅的角度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90.
在宋元明诸多学者对"大同小康"之论提出各种质疑的背景下,清初王夫之明确指出"大同小康"之论存在错简。其后,清代学者任启运、姜兆锡、李绂、孙希旦、黄式三、邵懿辰等,现当代学者钱基博、任铭善、徐仁甫等,围绕错简问题亦各有阐发,只是缘于视角的不同,提出的见解彼此不尽一致。不过,将各位学者的"纠错"主张代入"大同小康"之论文本之后,不难发现,问题并不能有效解决,更常见的是"按下葫芦起来瓢"。这说明,"大同小康"之论"其言杂乱,……其文不次"的问题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归咎于错简却不恰当。事实上,在"其言杂乱,……其文不次"的表象背后,"以注为经"当是症结之所在,只要把注释与原文区别开来,"大同小康"之论逻辑不通、文气不顺的问题也便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