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7篇
  免费   0篇
  467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王志远 《佛教文化》2000,(Z1):46-48
绝望 ,是因为希望得太真切、太自信、太以为没问题。临到希望被突然击得粉碎 ,绝望的真空才令人窒息。5月21日18时 ,我正在杭州西子湖畔为一处佛教文化展示中心的建设与朋友们座谈 ,突然 ,手机响了 ,远远传来清晰而简短、沉痛的叙述 :朴老去世了 ,就在17时。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只有“朴老去世了”这五个字在耳边旋转。我知道 ,朴老自从去年香港归来 ,病重已近一年。前不久还听到正在逐步好转 ,我曾略感宽慰 ,期盼着他的身体再好一点 ,或许哪一天就能再去看望他。我想 ,该把由他总编的巨型经典纪念画册《中华佛教二千年》带去让他看…  相似文献   
13.
14.
《学海》2019,(5)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三年的理学修身,往往被认为奠定了他一生学术、事业的基础。但本文通过对曾国藩手书日记的仔细分析,发现这一时期修身日课的最大特征在于对"心"的无限苛责,结果导致曾国藩在心理与身体上的极大压力并引发重病。病后,曾国藩改换了修身方式,才进入了学术与事功的新状态。同时,这一修身方式变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曾国藩个人,更开启了中国儒学传统在近代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5.
狄百瑞在对新儒家思想史的研究中,采取了"内在的研究进路",侧重于儒学原典的阐释和思想资源的重新整理,构建了以新儒学思想为主导的宋明思想史图景,把美国汉学研究从早期注重思想与现实生活的互动,转向注重思想体系内部存在的概念的分析。他的这一研究方法被学界定义为"观念史派""翻译诠释性派""学谱编撰学派",这些定义方法批判并试图解构狄百瑞学派所建立的以新儒家思想史为主导的宋明思想史研究谱系。狄百瑞的研究较多地受到黄宗羲和钱穆的影响,他认为在宋明以来的新儒家思想中,存在着先知、自由、民主、理性、社群的元素,他主张开展包括儒家思想与欧美传统等多文明之间的对话,解决世界性的发展困境。本文就狄百瑞对于新儒家思想史采取的"内在的研究进路"和学界对此所作的批判作一探索性的梳理和辨析,探求狄百瑞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取向。  相似文献   
16.
道教度牒制度,是封建政权管理道教教职人员户籍的一种特殊法制手段.这种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延续长达一千多年,是世界宗教史绝无仅有的,在道教史以及中国法制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封建政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一种特殊历史产物.  相似文献   
17.
18.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端蒙养、重家教的古代家训,是颇具特色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思想内涵之丰富多采、表现形式之灵活多样、影响作用之深刻久远,是世界各国文化史上所仅见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在挖掘整理传统家训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徐少锦、陈延斌二位教授继主编《中国历代家训大观》(上、下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年出  相似文献   
19.
《法音》2021,(11):27-27
本刊讯2021年11月14日,作为兴福寺建寺400周年纪念法会的重要内容,国际著名雕塑家、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创作的雕塑作品《隐元禅师像》在日本长崎兴福寺落成揭幕,中国佛教协会特别致信长崎兴福寺,致以热烈祝贺。贺词说,欣逢贵寺建寺400周年之际,吴为山先生创作的《隐元禅师像》在贵寺隆重揭幕。值此人天额首,普天同贺的吉日,谨向贵寺致以最诚挚的祝贺。  相似文献   
20.
如何在中国哲学史的框架内理解和诠释中国佛教,胡适与冯友兰用现代学术的方法分别作了佛教“化中国”和佛教“中国化”两种解读。冯友兰历经一生写成的中国哲学“三史”中,对佛教研究在叙事方式上经历了由史论结合、以史为主到史论结合、以论为先而明其学脉,在理论分析上经历了从新实在论等西方哲学到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佛教哲学而得其宗旨。其一以贯之的主线是从揭示中国佛教的本位性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考察中国佛教哲学,这不仅反映了冯先生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转换,也深刻体现了他的世界观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