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21.
王曲 《学海》2002,(4):89-91
社会转型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影响。本文以吴江社会为研究对象 ,重点考察了社会转型与微观的婚姻生活之间的关系 ,并得出结论 ,吴江在 2 0世纪最后 2 0年的社会转型从根本上引起了吴江人婚姻观念的改变。  相似文献   
622.
通用汉语的回族穆斯林,也同其他民族穆斯林一样,在思想意识、伦理道德观念和生活习俗等方面,无不有着伊斯兰教深刻的印记。所不同的是。  相似文献   
623.
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各领域里集体效能的测量构念,并结合初中生班级群体的特点,首先从理论上提出初中生班级集体效能的结构。然后,采用问卷法调查168个班级5180名初中生,运用多水平因素分析验证班级集体效能的结构,以及考察该结构的信效度。结果发现,初中生班级集体效能在个体和班级水平上都是两因子的结构,即班级能力评价和班级目标达成。该构念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初中生班级集体效能的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624.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迤西公清真寺,始建于1898年,是一座百年古寺,1999年改建竣工,成为昆明市城区穆斯林开展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2010年12月29日,在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  相似文献   
625.
食源性疾病在我国伴随社会历史的发展有不同的疾病表征和社会成因,凸显中国社会各时期卫生文明观念的嬗变.通过个体养生观念的传统演绎、公共卫生观念的近代启蒙、爱国卫生运动的政治影响、现代卫生观念的科学展望等几个阶段类型的反思与批判,致力于保障食品安全,防治食源性疾病,促进公众健康和社会文明,这一探讨寄寓了人类新的伦理价值期望,以及对人类生存之道追寻的心灵救赎和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626.
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特征包插在文化传承中呈现出功利性、情感性和伦理性特征;在审美传承中呈现生命感与和谐性特征以及逐渐符号化倾向;在工艺传承中的因地、因时、因人适宜的观念和原则性特征.研究中国民间美术传承,对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之路有着指导性的意义和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627.
“奔流的金沙江畔,有一片小小的沃土,春雨画,春风描,绘出一幅春光谱!啊,这就是我们的二中,这就是我们的归属……”每当节日或集体活动时,在校园上空,时常会听到这清越、温馨、催人奋进的攀枝花市二中校歌。  相似文献   
628.
禁忌是指被禁止或忌讳的言行,在古代被认为是不可触犯的戒律。禁忌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观念,从原始社会到传统社会一直是人类生命安全的守护神。然而,近代以来市场经济、工业革命和现代科技汇聚成的巨大力量使过去建立在畏惧敬畏对象和恇畏对象基础上的禁忌消失殆尽,导致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重大社会问题和灾难性事件。因此,重建近代以来被否弃的禁忌观念必须提上议事日程。今天的禁忌对象也无非就是敬畏对象和恇畏对象这两大类,前者包括自然、神灵和祖先,后者包括战争、恐怖主义、干预人类自然生长和生活的各种科学研究,以及毒品、性乱、谣言、不讲卫生等。重建禁忌观念,就是要努力促使人们将禁忌内化为自己的底线生存观念,从而在内心深处对触犯禁忌感到羞耻和有罪。当前尤其要注重从小培养人们的畏惧和禁忌意识,强化触犯禁忌的耻感和罪感,营造切忌触犯禁忌的舆论氛围,用法律和道德促进禁忌观念形成。  相似文献   
629.
论道德叙事     
哲学的叙事就是有关生命和生活的道德叙事,道德叙事的主体通过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中的事件叙述,呈现或揭示隐藏在这些体验、经历、事件或行为背后的道德思想和价值观念,以创造出生命或生活的意义。生命的存在形式和生活运行轨迹表明道德叙事的主体是一个在时间流逝中呈现的历史主体;有意义的人生和道德生活表明道德叙事是基于一个统一主题对人性目的的理解。"道德主体""历时性""人性目的论""主题统一性"和"可理解性"构成了道德叙事的基本要素。这些基本要素通过"道德训诫"把"未受教化而偶然所是的人"转化为"实现其目的而可能所是的人",这是人类深层次的道德叙事。  相似文献   
630.
文章依据佛典和六朝及唐以后道典中的资料 ,通过对“弃贤世界”及与之相关的“五方国土”、“九方国土”、“郁单”、“禅黎”、“禅黎赤明”、“阎浮黎”等的考察 ,对道教的国土观念 ,尤其是对道教国土观念的变迁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