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0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1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自1995年开课以来,思维科学与智慧增殖这门课程已经在北京理工大学开设十余年。二千多名学生选修这门课程并从中受益。与十几年前相比,今天的社会形势、教学环境、学生素质都有了很大变化,因此,我校思维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不仅开课门类增加,课程内容也大量调整且相互补充,形式也从单纯教师讲授变成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参与为辅甚至由学生参与为主的系统性思维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922.
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各领域里集体效能的测量构念,并结合初中生班级群体的特点,首先从理论上提出初中生班级集体效能的结构。然后,采用问卷法调查168个班级5180名初中生,运用多水平因素分析验证班级集体效能的结构,以及考察该结构的信效度。结果发现,初中生班级集体效能在个体和班级水平上都是两因子的结构,即班级能力评价和班级目标达成。该构念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初中生班级集体效能的测量指标。  相似文献   
923.
1988年,内蒙古的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引进了几种适宜在高纬度种植的树种,如大叶黄杨、槐树、塔松等,并在当地进行了大面积的种植。  相似文献   
924.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迤西公清真寺,始建于1898年,是一座百年古寺,1999年改建竣工,成为昆明市城区穆斯林开展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2010年12月29日,在首届全国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上,  相似文献   
925.
和《思维与智慧》相识于那个飘雪的日子,漫天飞舞的雪花正把无限的伤感与惆怅带给我。书摊前偶然的浏览,你富有活力与朝气的封面,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目光,随手翻看,从那一刻起我就认定了你是我闲暇的憩息港湾。就这样你闯入了我的生活,我走进了你的世界。以前沉默寡言的我现在喜欢说话了,我从一个个交际故事中学到  相似文献   
926.
北方的11月,已经充满寒意。地处风凰岭山脚的龙泉寺,夜里一片清寂,抬头能看见天空的星星。北京城的灯火隔了远远的一段距离,看上去像另外一个世界.  相似文献   
927.
非此即彼、各执一端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直观性、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便是这种思维方式的要害。要克服这种“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就必须进行辩证思维的训练。提供以下几则材料,旨在训练“在对立面的统一中”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28.
从古希腊开始,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哲学的本性被看作是“爱智”,即哲学是代表和体现人类智慧的发展的一门学问。哲学之所以如此“高贵”,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学问所没有的“普释”、“通铨”的功能。而哲学之所以有此功能,则又由于哲学为一切存在现象找一个“存在之所以存在的根据”,而这种根据又必须是以实在的、可信的实体(SUBSTSNCE)为本体。  相似文献   
929.
淳法 《佛教文化》2007,(5):92-93
般若,即佛性,或如来藏。般若是认识现象的主体,是智慧的源头,是人内在的潜力。般若本身没有色相、没有形状、没有思维形式,所以是空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般若是遇到色相(心理和物质的信息)才起作用的。般若是一种能,一种光明性,能随机应缘中孕育智慧,产生种种认知、判断和真见。当自己的心智不被物欲所蒙蔽、不被成见所障碍及不受情绪所干扰时,般若就流露出透澈的省察力,那就是智慧。  相似文献   
930.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雕刻艺术在隋唐时完成了它的中国化进程并创造了一种温厚、柔美、端庄的艺术形态,这种宗教精神把对生老病死的洞悉在艺术上转化为一种和谐的形式——大自在境界,并成为中国古人的生存智慧启发着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