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以言体信     
杨联涛 《天风》2017,(8):6-7
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经文:雅3:2;弗4:29语言是人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人每天都会说很多的话,怎样说话,说什么话,体现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内涵,而基督徒的说话又多了一层意义:见证信仰。圣经对说话有什么样的教导呢?基督徒又该如何说话呢?一、话语的力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相似文献   
12.
晓望 《天风》2017,(11):63-63
以色列国(The State of Israel)简称以色列,希伯来文意为"与神角力者"。以色列国名来源于圣经,犹太人的祖先雅各与神(天使)角力并取胜,神(天使)将雅各的名字改为以色列。  相似文献   
13.
金微 《天风》2004,(5):17-17
雅各与以扫是孪生弟兄,以扫为兄雅各为弟,然而他们还没有出生,上帝说“将来大的要服侍小的”。从圣经中看,以扫一生从未做过雅各的仆人,倒是雅各从他舅舅拉班家逃回来见以扫的时候,“一连七次俯伏在地”,自称”仆人”。那么“将来大的要服侍小的”是指什么呢?上帝曾应许亚伯拉罕,他的后裔要像天上的星,海边  相似文献   
14.
雅各的中国经典翻译、著述、讲座和教学,基本上以儒家经典为核心。本文就理雅各《中国经典》的翻译体例、翻译及出版过程以及从1876年起理雅各出任牛津大学中文教授之后所公开举行的讲座及教学内容诸方面,对理雅各长达30多年的汉学生涯,尤其是儒家经典翻译研究教学生涯进行了介绍说明,并对理雅各《中国经典》的翻译体例的学术意义和价值给予了肯定评价。  相似文献   
15.
潘统利 《天风》2009,(3):13-14
这段圣经记载了一次历史性的会晤,是在耶稣钉十字架前不久.主耶稣暗暗地带领彼得、约翰、雅各到一个高山上,然后在他们面前变了形象,他的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  相似文献   
16.
彰则善 《天风》1994,(11):44-45
第一场景:野地 羊群 明星高照 帐棚 人物:三位牧羊人——A拿巴,B比加,C亚萨,天使1—3位 (小伯利恒歌声悄悄回荡,牧羊人持杖坐谈) B:拿巴,今晚的星光多么明亮呀! A:对呀,比加,我也觉得今夜星光特别灿烂!  相似文献   
17.
理雅各的儒教一神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辉 《世界宗教研究》2007,3(2):134-143
雅各以系统译介儒教经典而成为19世纪欧洲汉学之权威。他认为儒教是信仰真正上帝(God)之宗教,应由基督教补充与完成。本文分析理氏著译中有关中国上帝崇拜之论述,孔子宗教品格与形象之变化,以及理氏对儒教宗教性的判定,藉此对理氏儒教研究中基督教意识形态与传教动机的介入与影响作出反思。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经由入华传教士的传译而进入欧洲和西方世界,实现了"中学西传"。晚清入华的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作为牛津大学的首位汉学教授,英译了包括"四书"、"五经"在内的《中国经典》。本文以理雅各英译《周易》为例,探讨理雅各透过传教士的视阈,在汉籍传译过程中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同情的理解",剖析了这种"同情的理解"所具有的多重命意及其体现出的"汉学"特征,肯定了理雅各汉籍传译的价值与贡献。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其对儒家经典的翻译和诠释,理雅各的道教研究则较少为人所重视.他在早期对于道教持强烈的贬斥态度,对于道家思想家如老子、庄子等也很少涉猎.在牛津大学任教期间,理雅各应马克斯·缪勒的邀请负责编撰翻译《东方圣书》之中国部份,从而开始对道教的系统研究.从理雅各在不同时期的言论和作品来看,随着资料的增加和研究的深入,理雅各对道教的看法在很多方面都有所转变.而本文最后所讨论的手稿本,则展现了理雅各在看待道教思想时的模糊和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20.
镜天 《天风》2008,(7):41-41
以扫和雅各,有史以来的第一对双胞胎,他们留给人们的不是手足间的情深爱长,而是彼此间的尔虞我诈。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看,以撒和利百加的“各有所爱”式的教育方式,无疑是这一对兄弟问题产生的一大原因,这一点给所有“可怜天下父母心”以沉重的警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