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7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论《淮南子》的道德教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的道德教育理论强调因性而教、身教重于言教、心理调节与道德教育互动、以真情动人、重视教育主客双方的心灵沟通 ,其中不少合理因素今天依然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2.
采用间接测量方法分别探讨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与内一外群体效应。实验结果表明 :( 1)内隐刻板印象是存在的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无意识内隐影响的表现 ;( 2 )刻板印象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 3)刻板印象表现出强烈的“内一外群体效应”  相似文献   
163.
龚建平 《学海》2007,(2):23-32
“亲亲相隐”是儒家“亲亲”思想在有结构性限制或过失的亲属间贯彻仁爱精神,进而促使人格成长的文化与伦理选择。“亲亲”之仁在君统与宗统存在矛盾的宗法社会,是方法与价值相统一的,是人们正当的权利,本身具有增德向善的功能,并不逊色于苏格拉底所从事的哲学“批判”事业。相反,“逻辑”作为方法虽可有利于分析和澄清问题,表述思想,但因本身无价值方向、忽略人格成长过程,不能取代作为终极关怀的“仁道”的地位。如果单纯运用“逻辑”分析方法,抽去了人格成长和修养的内容,可能会得出“亲亲相隐”有腐败倾向的结论,但其也并不足以支持对儒家伦理的基本否定。今天对于象征中国文化之根的儒家伦理更需从积极的一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164.
社会信息归类过程中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王沛 《心理学报》2002,34(3):81-85
采用信号检测论和间接测量方法探讨社会信息归类过程中的刻板印象内隐效应。实验结果表明 :⑴范畴启动可以自动激活有关的刻板印象内容 ,说明在很大程度上刻板印象是归类过程的一种必然结果与产物 ;⑵那些在内容上与范畴启动所导致自动的刻板印象激活及其相关内容一致、不一致或相反的建构分别易于出现同化与对比效应 ;⑶在个体水平上 ,通过意识性抑制在短期内很难压制刻板印象的自动激活 ,这表明刻板印象加工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内隐过程  相似文献   
165.
目的: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个体的归因过程是否一个双重过程,包括内隐归因和外显归因。方法:本研究同时采用外显的自陈式量表和自行设计的内隐联想测验(IAT),对归因的过程进行了探讨。结果:(1)归因是一个双重过程模型,包括内隐归因和外显归因;(2)个体的归因偏差受个体内隐归因影响;(3)归因的双重过程模型不受性别及经验因素影响。结论:归因是一个双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6.
连淑芳  杨治良 《心理科学》2007,30(4):844-846,829
通过抑制组和控制组之间性别刻板印象的IAT的结果对比进行实验。研究表明:抑制策略的干预效果相当的明显,刻板印象的内隐效应在明显地减弱;在性别刻板印象上存在内隐效应,而且没有性别差异;内隐刻板印象是根深蒂固的,在内隐的和无意识的水平上抑制无法完全消除刻板印象;我们设计的性别刻板印象的IAT是可行的;要彻底消除刻板印象,改变社会本身、改变文化环境也许是一个最艰苦和最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67.
关于服刑人员的内隐攻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春林  孙晓玲 《心理科学》2007,30(4):955-957
本研究采用IAT测验探讨服刑人员外显和内隐攻击性。研究发现:服刑人员存在着内隐攻击性,且无性别差异;回归分析表明,在控制外显攻击性后,IAT测量的内隐攻击性与服刑人员刑期相关显著。研究并对内隐攻击性和外显攻击性作为独立心理结构的可能理论基础及其相应神经机制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8.
对攻击性的内隐特征的研究源自于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是指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主体自身不能报告或内省某些过去经验,但这些经验潜在地对主体的判断和行为产生着影响。本文主要介绍攻击性内隐社会认知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及已有研究,并对未来本领域的研究方向作简要展望。  相似文献   
169.
泛文化的自尊——基于中国大学生的研究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华俭 《心理学报》2006,38(6):902-909
过去一直认为,自尊是人类普遍的需要,是泛文化的。但是,过去十多年来,这一观点受到严重挑战。其主要理由是许多跨文化的研究显示集体主义文化下个体的自尊显著低于西方,少有自我促进的迹象。但是,几乎所有这样的证据都是来自自陈式测量。由于自陈式测量难以避免自我展现(Self-presentation)或社会期许(Social Desirability)的影响,并且严重依赖于个体的自我报告,本研究采用新的能够防止社会期许的影响并能触及无意识的内隐测量——阈下评价性启动(Subliminal Evaluative Priming)程序,对中国大学生的自尊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中国大学生对自我持有显著的积极、肯定的评价,中国人存在内隐自尊。这表明,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个体的自尊需要是存在的,只是以内隐的方式表现或在自我展现的影响最小化后表现出来。这一发现和自尊的泛文化论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70.
内隐学习理论的新进展及其对专长研究的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内隐学习是近年来心理学领域的一个新兴的研究课题。该研究对近些年内隐学习理论的新进展进行了论述,主要表现在内隐学习的抽象性、内在表征机制、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相互关系以及内隐学习的应用领域等方面。内隐学习的这些新进展为专长获得的内在机制和专长习得途径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