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金山寺有一匾,篆刻着四个字,“生欢喜心”,倒过来读是“心喜欢生”,很有意境。“心喜欢生”,你的心喜悦了,欢乐就生出来了。内心真实的喜悦才是对爱的尊重。只有心存欢喜,善待自己,善待他人,生命才会开始快乐的旅程。  相似文献   
52.
他人问题或主体间性问题是现象学的核心问题。为了避免重新落入"主体主义"或"唯我论"的窠臼,勒维纳斯既没有像胡塞尔那样,从认识论上用"同感"概念来构造他人,也没有像海德格尔那样,从生存论、存在论上用"共在"结构来描述他人;既没有像舍勒那样,用"中立的体验流"来说明"我—你/他"关系的起源,也没有用萨特的(本质上是黑格尔式的)"主奴辩证法"来刻画"自我—他人"的施虐—受虐关系,而是从"面对面"的伦理关系上肯定了他人的绝对"他异性"和"外在性",以及相对于我的至高无上的优先地位。他人是不可还原、不可表象、不可认知、不可同化的超越和无限。我是被他人绑架为其负责的"人质",我与他人的关系是一种无限地为他人负责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53.
采用跨期选择任务范式,考察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结果发现:(1)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2)损失情境比获益情境下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3)获益情境下为自己决策与为他人决策在选择即刻选项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损失情境下为自己决策比为他人决策更偏好于选择即刻选项,表明得失情境下自我–他人决策差异存在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54.
伊斯兰教所提倡的美德不胜枚举,其中仁慈宽容是穆斯林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美德。“仁慈”一词在《古兰经》中共出现79次,这表明,伊斯兰教将仁慈思想作为穆斯林的道德修养和善功,要求穆斯林以仁慈的心对待真主的一切造化物,善待他人,以德报怨,团结合作,相互仁爱,从而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55.
《天风》2012,(1)
问:在教会中与我搭配的同工时常犯错,我曾多次指出,他依然不改,而常常反唇相讥或口是心非,令我很生气。但教会中其他人却批评我不够包容,说“爱能遮掩一切的过错”,今我十分不解,难道对信主的人不分是非,应该包容和忍耐吗?这与纵容有什么区别呢?  相似文献   
56.
通过对36名师范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师范生在教学反思过程中对教学能力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射性评价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对教学能力的评价中:(1)师范生的自我评价和反射性评价显著低于他人评价;(2)相对于具体他人,泛化他人评价和泛化反射性评价对个体自我评价的影响更大;(3)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存在中低相关,而与反射性评价存在中高相关;(4)反射性评价在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本研究表明,师范生对教学能力的自我评价、他人评价和反射性评价并不完全一致,他人评价通过反射性评价间接影响个体的自我评价。  相似文献   
57.
胡琳丽  高增明 《心理科学》2014,37(1):156-160
以80名大学女生为被试,在关系自我理论的框架下,采用移情研究的双时段范式,以实验法考察了关系自我和重要他人对于陌生人印象偏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无提示的条件下,与重要他人相似的陌生人得到更多的印象偏好;在有提示的条件下,这种由相似性而产生的偏好会显著降低。证明了重要他人对陌生人印象偏好的影响,并讨论了关系自我在其中发挥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58.
时间问题是列维纳斯他者伦理的地基,其核心是历时性(Diachronie)。历时性揭示了时间的异质性结构,同时也奠基了精神自我揭示和伦理的基本关系。历时性指出了时间的断裂与非连续:过去是不可追溯和不可弥补的过去,当下是不断破裂的瞬间,未来是纯粹的未来。时间作为一种绝对的异质性在他人的到来中进入意识,构成了精神全新的经验。关于他人的经验既是时间本身,也是基本的伦理事件。在无限的视域下,时间指向一种没有神的神学。不同于胡塞尔、海德格尔和罗森茨威格,列维纳斯通过时间的历时性指出了一种精神与上帝关联的途径,而这个途径最后在伦理的他人那里获得了实现。  相似文献   
59.
元认知监控包括自我监控和监控他人。本研究用两个实验分别探讨了小学低年级学生自我监控和监控他人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实验一采用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任务,来探讨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我监测和监测他人。实验二采用难度不同、分值不同的计算任务,来探讨学生的自我控制和控制他人。研究发现:第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自我监测和监测他人都会以前期任务表现为依据,支持MPT假说。而且,自我监测和监测他人都在二年级表现出了明显的转化和提高。第二,小学低年级学生在监测他人时,逐渐由以自我信息为依据调整到以他人认知状态为依据。第三,元认知控制能力的发展落后于监测能力。二年级和三年级学生仍旧不能很合理地进行自我执行和计划他人。  相似文献   
60.
理解他人是指推断他人的心理状态,以及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的心理加工。本研究采用常识问题任务,通过三个实验来考察成人理解他人的加工机制,提出并验证双加工模型。研究发现:第一,个体在理解他人的过程中综合考虑了自我信息和他人信息,提出并验证了双加工模型。第二,反馈作用会改变个体自我模拟所获得的自我信息,从而影响理解他人。第三,他人信息将影响自我对他人的推断预测,片面的他人信息会导致理解他人出现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