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刚晓 《法音》2009,(11):36-41
一 量,究其本义,是尺度、度量。所以,关于量的说法有很多很多,比如在《正理经》第一卷.第一章.第二节》中就说有四量: 1.1.3量有现量、比量、譬喻量、圣言量(四种)。1.1.4现量是根与境结合产生的.与名称概念无关的、确定无误的。  相似文献   
42.
尚止 《法音》2010,(5):52-52
<正>本刊讯4月24至25日,由中国逻辑学会因明专业委员会主办、洛阳师范学院和河南省宜阳县人民政府承办、杭州佛学院协办的"中国第六届因  相似文献   
43.
王启龙 《法音》2003,(8):14-23
新中国成立,可谓改天换地,这为中国学术界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不少从旧社会步入新社会的专家学者、高僧大德继续在藏传佛教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为推进新时期的学术研究向前发展做出了贡献。可惜,后来运动不断,尤其是“文革”期间,学术几乎陷于停顿。因此,直到1979年改革开放以前,与藏传佛教研究相关的文章着实不多。据统计,从1950-1979年,只有100余篇文章发表。其中大多发表在《现代佛学》等杂志上,主要篇目有如:通论类有牛山、慧吉祥、司马平的文章,是藏传佛教方面概述性的文字[1]。这方面法尊法师的《西藏前弘期佛教》和《西藏后弘期佛教》…  相似文献   
44.
为启迪智慧、净化人心、弘扬佛教文化之精华,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根据赵朴初会长指示精神,于今春发起举办“佛教与精神文明”学术笔谈会,得到佛教界与学术界人士的赞同和支持,不少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纷纷赐稿,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不乏经过深思的真知灼见。本刊选择若干篇先予刊载,研究所将把笔谈会成果选编成专集,广为流通,以引起教内外人士对这一既具学术性又含现实性的重要问题之重视和研究,促使中国佛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优良传统,对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45.
郑伟宏 《法音》2000,(3):11-16
《因明正理门论述记》(以下简称《述记》)是唐初高僧神泰所撰。本书是对玄丰奘评讲陈那《因明正理门论》所作的记录和阐述。《述记》在唐以后长期失传,日本保存有残本三卷,清末随其它佛典回归中土。1923年由南京支那内学院印行,文字上作了校勘。 《述记》残本三卷包括“引言”和“本论”两部分。引言部分解释“因明”、“正理门论”和“因”的涵义。本论部分解释《理门论》的主要内容“能立”和“似能立”,解释到“似能立”中的“似喻”部分,只提到“倒合”、“倒离”两种似喻,以下内容便缺失。 一、《述记》是汉传因明的重要著…  相似文献   
46.
张忠义  刘纯 《世界哲学》2009,(3):124-132
由具体的因明谱系即各人物关系为导线,厘清弥勒、无著、世亲到陈那的论式的发展,并由此从指引指号和非对称包涵等现代逻辑的角度来阐释十支、五支再到三支论式的必然性的发展脉络。最后对陈那的“一切言皆妄”与其弟子商羯罗主的“我母是石女”加以比较,并看因明思想传承的另一种情况。  相似文献   
47.
陈帅 《哲学研究》2023,(4):71-80
近年新发现四种明清《因明入正理论》注释,这些文献既证实明清因明著述的丰富程度远超以往认知,又极大扩充了相关研究的文献基础。本文依据四种新见文献及《卍续藏》旧有的四种注释,考察明清时期对因三相这一关键理论的诠释,进而从各家诠释的展开轨迹及相互关联,探究明清因明的构建及传衍。在传承中断的情况下,明清注释者凭借理论与文献层面的努力对因三相进行重构诠释。研习因明是明清佛教重振义学的一个具体体现。虽然明清注释难免与原典有所乖离,但此种误读更应被视作一种具有明显“本土化”特质的诠释,其学术价值体现在更广阔的哲学史等维度。  相似文献   
48.
《五台山研究》1989,(3):5-6
我国著名的因明学家、诗人和书法家虞愚教授因病久治无效,于1989年7月28日在厦门逝世,享年80岁。他生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小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哲学系、历史系、厦大海外函授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原中国书法协会理事。  相似文献   
49.
同品和异品是因明学体系中的两个基本概念,对它们的准确理解是解读九句因和因三相的一把钥匙,是确定新因明论式逻辑性质的前提条件.学术界已经存在的三种相关定义,为人们理解同品和异品提供了程度不同的启示,但均存在尚需完善之处.从内涵角度而言,同品是指具有所立法性质的事物,异品是指不具有所立法性质的事物;从外延角度而言,宗之前陈是否应当属于同品或者异品,在立量之际立敌双方对此意见分歧;但实际上,宗之前陈或者属于同品或者属于异品,二者必居其一,这是因明论式具有自悟和悟他功能之需要.这种视野下的同品和异品,可以解决九句因的归类以及九句因和因三相之间的一致性问题.  相似文献   
50.
因明素有总结过类的传统。陈那从过往的过类中挑出了十四种,那么陈那为何专挑这十四种呢?以及为何其后的因明师就不再关注古因明所列的过类了呢?本文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一方面揭示了十四过类在本质上反映了类比推理的缺陷,亦即古因明的困境,而这正是新因明理论改革的出发点;另一方面揭示了新因明之所以能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基础,研究表明正是由于新因明可以跨越不同对象去谈论抽象概念间的关系,可以脱离具体内容进行一般地探讨,才为其走出古因明的困境、实现因明在逻辑上的质的转变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