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肖容  梁丹丹 《心理科学》2017,40(2):395-400
研究旨在考察5、6、7、8岁的汉语儿童在偏正、述宾和主谓三种复合词法意识上的发展状况。词法判断任务的结果发现:5岁组三种词法意识之间无显著差异;6岁和7岁组的偏正意识和述宾意识无显著差异,但均优于主谓意识;8岁组偏正意识优于述宾意识,且二者依然均优于主谓意识。以上结果表明汉语儿童的复合词法意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由强到弱呈现出偏正述宾主谓意识的词法结构效应,这种强弱趋势可能与词法独立性和句法独立性之间的冲突以及复合词的中心性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42.
句法意识的发展及其与阅读理解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少英  彭聃龄 《心理科学》2005,28(3):754-756
句法意识是指个体反思句子结构形式的能力,是元语言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介绍了句法意识的发展以及句法意识和阅读理解之间关系的研究进展,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3.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知识难以改变命运又成了一个话题,仿佛文革浩劫中“读书无用论”的再版。确实,我们也看到学了很多知识的青年,工作待遇还不如学历比他们低的人。那么,知识是否真的无用?非也!依照佛法,知识是智慧的基础,只有“转识成智”。才能改变境遇,改变你的“命运”。  相似文献   
44.
冯契的哲学宗旨是"转识成智",即从知识之学到智慧之学,具体说来就是"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本文拟以中国近代逻辑思想和科学方法论革命为背景,从冯契对中国近代逻辑思想革命的总结和超越的角度,对冯契先生"化理论为方法"的辩证思维方法进行一些探讨.文章认为,金岳霖是使认识论和逻辑在现在中国发达起来的第一个人.而冯契的逻辑思想研究,既吸收了近代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已被普遍接受并已中国化了的西方逻辑和科学精神结果,又对中国古代的辩证逻辑、形式逻辑和科学方法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挖掘、发挥和继承.冯契对辩证逻辑的杰出贡献,在于他根据中外逻辑思想相结合而提出的"逻辑范畴体系"的构想--按照"类、故、理"三组范畴来安排逻辑范畴体系.  相似文献   
45.
"心"、"意"、"识"三者在佛教的概念和范畴中十分重要。它们既是佛教法相的核心名词,又是深入佛教法相的重要关口,对之进行贯通古今、综合教内教外观点进行诠释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以《说文解字》为主探究文字本义,说明佛教传统中赋予三者的内含是在同其本义相符基础上的引申;其次以玄奘法师所译论典说明传统佛教对三者的理解;最后以"体"、"相"、"用"分析三者,通过建立第九识而对三者进行新的定位。  相似文献   
46.
《精神科学导论》是狄尔泰最有代表性的系统著作。作为该书的英文版译者和编者,本文作者全面勾勒了这部著作的总体结构,深入分析了狄尔泰的科学观念,描述了他关于精神科学系统的总体构想,以及他与康德、黑格尔、密尔、孔德等人的思想关系。最后,本文用相当大的篇幅考察和说明了狄尔泰主要哲学概念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47.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处处事事与人打交道,与人共谋事业,与人一起为社会、教会发展共谋思路,与人一起为祖国的建设献策献计、奋勇贡献。但是在认知识人用人方面,世俗与圣教会的看法绝然不同,我们应当怀着属神的心去对待。教会不看他长像的漂亮与否,也不看文凭的高低,更不是看他的社会交际,重要的是看他的“心”也就是“良心”和素质。所谓“良心”就是灵修属神的心、信仰的爱人的心,向往天主的皈依心。因为心里充满什么,口里就说什么。善人从善库里,取出善来;恶人从恶库里,取出恶来。(玛12:34—35)  相似文献   
48.
本文从佛教譬喻的语源学含义、譬喻的形式和作用原理对佛经中出现的譬喻进行了研究。譬喻作为佛教重要的说理方法,存在顺喻、遍喻、分喻等多种形式。从佛教的语词相待性理论和藏识转识理论来分析和理解譬喻的喻依与喻体,藏识转识的流转过程,即是喻体和喻依产生新认知的过程。顺喻建立的双向维度认识效果和分喻建立的"发散-收敛"认识效果是佛教譬喻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49.
陈华鹏 《天风》1996,(2):44-45
人凭着那微不足道的智慧和理性无法真正认识神。人必须接受神自我的启示,才能认识神,才能不至于在黑暗中跌倒。圣经就足神藉着他所拣选的人记载下来的神的道。神在圣经中主动地向人启示他自己,因些,我们必须依靠圣经来认识神。  相似文献   
50.
知识和信仰     
周兴陆 《天风》1996,(1):38-39
感谢神,教堂里英姿勃发的青年朋友越来越多。许多城市教会都是如此情景,令人喜悦。从年轻人身上我们看到教会的前途和希望。对青年信徒的灵性栽培便成为教会工作的重要部分,有许多教堂组织青年团契会等聚会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