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43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目前,天主教在传教过程中,多重视弥撒祈祷和唱颂的气氛,这非常好,可以让灵魂得到圣洗,但这还不够,再通过其他的艺术形式,如善用教堂的建筑艺术美,可以增加传道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2.
《天风》1997,(9):6-6
最近我们看到香港建道神学院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梁家麟教授所著《吴耀宗三论》。该书作者自称为“研究”吴光生。令人难于理解的是,对于诸如下列这些对了解 吴先生十分关键的问题—— 中国有没有遭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帝国主义侵略我国。  相似文献   
163.
《中国穆斯林》1995,(5):32-32
刘麟瑞教授归真本刊讯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委员、我国著名的阿拉伯语文学家、教育家、北京大学东方学系阿拉伯语言文学教授刘麟瑞,因病医治无效于1995年8目21日在北京归真,享年78岁。刘教授生前曾任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中国外国文学学会阿拉伯文学研究会会长、...  相似文献   
164.
1862年,巴黎外方传教会西藏传教区首任主教杜多明辞任,并提名丁盛荣作为第二任主教人选。围绕丁盛荣的选立问题,巴黎外方传教会总部、罗马传信部、丁盛荣本人等各方态度不一、表现各异,以致从丁盛荣被提名为西藏代牧主教人选到其最终确定就任,前后耗时5年之久。出于对教会工作的责任感及使命感,丁盛荣最终决定赴任打箭炉,并根据当时进藏传教活动所面临的艰巨困难,对西藏传教区的传教策略进行了根本性调整。这一举措最终挽救了陷入困境的西藏传教区,奠定了此后该会在川滇藏区传教活动的基本格局,使得中西方宗教文化的交流得以在汉藏交界地带维系近百年。  相似文献   
165.
李世峥 《天风》2008,(9):22-23
"比喻"一词来自希腊文"para"(旁边或并排)和"ballein"(抛掷),意思是故事与真理并排,以说明真理.这是新约圣经(尤其是四福音)里特有的一种体裁,这些比喻都是耶稣亲自宣讲而由门徒记录下来的.比喻中的这些故事常常是一些浅显易懂的生活小事,通过这些向人们启示一个重要的道理.  相似文献   
166.
《中国天主教》2008,(5):12-13
教宗本笃十六世特别制定2008年6月28日至2009年6月29日,为圣保禄年,是富有深刻意义的,他是要唤醒我们所有公教基督徒,激发起学习圣保禄使徒的传教精神,效法保禄使徒的芳表,为拯救人灵奉献自己的生命。  相似文献   
167.
林兆恩(1517—1598年),福建莆田人。他生活的明朝嘉万时期,正是资本主义萌芽导致社会风气急剧变化的时期,这在福建沿海地区尤为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福建莆田人林兆恩挺身而出,企图完成宗教改革大业。林兆恩出生于官宦世家,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学教育。18岁入籍庠士后,文名大噪。据其弟子编纂的《林子本行实录》一书称:同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何心隐曾称道“林子之文我朝第一,即王阳明诸辈,皆不能及也。”  相似文献   
168.
本文通过对济南清代道光年间的左廷荣汉文-阿拉伯文墓碑碑文的考证与研究,介绍了清末左公的苏菲行迹、朝觐经历及碑刻反映的华北地区苏菲的某些面貌与伊斯兰教中国化因素等相关内容,认为它是一件在中国伊斯兰教史研究中具有相当价值的碑刻。  相似文献   
169.
一、我国古代境的原义,在物之境。(一)、曲尽为竟,时间概念“境”的本字是“竞”,“‘竞’,乐曲尽为竞”(《说文·音部》)。段玉裁的注:“引申凡事之所止,土地之所止皆日竟。”又《说文·田部》日:“界,竟也”,段注云:“界之言介也。介者,画也;画者,介也,象田四界”。又《周礼·夏官·掌固》有“凡国都之竟”句,其下所做注释:“竟,  相似文献   
170.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佛教早期在华传教主体进行研究。传教主体采用个人传播方式,其灵活性与隐蔽性有利佛教在古代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传教主体间文化身份的亲和及其认同,使佛教在古代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立足成为可能;传教主体摆脱功利主义影响,是佛教成功传播的重要因素;传教主体创制了一套有效的精神文本,这种文本在符号表达、思维方式、当下利益上与解读者保持亲近,促进了中印两种文化实质性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