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探讨并实现了一种阈限测量的算法——强迫选择法和变形阶梯法结合的算法。首先回顾了强迫选择法和变形阶梯法在阈限测量发展中的地位,然后分别说明这两种算法的原理,最后通过采用这种结合算法的人体电流感觉测量系统进行实验,说明了两种方法的结合是一种较好的阈限测量算法。实验结果表明,采用这种算法来实现阈限的自动测量,快速,稳定,具有良好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12.
王新法 《心理科学》2003,26(1):98-101
本研究取90名被试,分成三个年龄组,以最小变化法为实验方法.向被试快速呈现4-12个汉字的句子.以被试能完全准确地复述出句子内容所需时问为因变量。实验结果表明.句子字数对阅读句子所需时间有极其显著的影响.特别是7个字以上的长句.阅读所需时间明显加长;而不同年龄组被试的阅渎速度仅在4、5、6个字的短句上存在差异;性别对阅渎速度的影响不显著。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可为影视和广告字幕的呈现时间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Ernst P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6):775-793
时间加工是认知加工的内在属性。因此, 理解发生在知觉或更广泛的认知过程中的时间加工极为重要。为了应对中枢信息加工所面临的外部挑战, 大脑显然已形成了一些用于整合信息的特殊时间窗。已经发现, 其中一个时间窗介于数十毫秒的范围内, 它用于为意识活动产生必要的建构单元。来自反应时、时序阈限以及神经元结构振荡反应的研究为该时间窗的存在提供了实证证据。另一个时间窗的作用范围是2~3秒, 它用于产生“主观现在感”或作为使知觉体的标识保持不变的时间整合区间。支持该窗口存在的实验证据来自时距再现、两可图形、感觉运动同步以及神经生理学研究。还有一种时间窗以昼夜节律的形式存在。所有的心理和生理功能似乎都有着24小时的周期性变化。时间窗的紊乱会以神经或精神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 这恰恰表明了在基础研究之外对时间加工进行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李宏汀  葛列众  罗静 《心理科学》2006,29(4):878-881,877
本研究采用熟悉人脸和平均人脸照片作为实验材料对人脸结构信息单维变化对人脸认知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人脸结构信息的改变,被试对人脸正确辨认的变化趋势可分为不变区、快速增长区、高原区三个区域。(2)熟悉人脸结构信息单维变化的认知阈限值:眼睛移动为0.19°视角;鼻子移动为0.24°视角;嘴巴移动为0.20°视角。平均人脸分别为:眼睛移动为0.15°视角;鼻子移动为0.16°视角;嘴巴移动为0.16°视角。(3)在人脸单维结构信息变化的各维度上,平均人脸的认知阈限值要小于熟悉人脸的认知阈限值。  相似文献   
15.
绩效、能力、职位对组织分配公平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曦  马剑虹  时勘 《心理学报》2007,39(5):901-908
旨在探索基于组织分配公平的认知评价和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此提出了不公平阈限的概念,即在追求公平和谋求自我利益的动机权衡中,个体为了追求公平而愿意放弃的最高限度的个人利益。采用最后通牒博弈和独裁者博弈的二阶段实验范式,样本量为60。结果发现,工作绩效、工作能力均对个体的不公平阈限有显著的影响;对于公平判断和基于公平的回应行为,工作绩效起着首要作用,工作能力的影响次之,再次是对方的提议数额的影响。第一阶段对方提议的分配方案对被试越有利,则第二阶段被试的回应行为越有利于对方。排除能力差别的作用之后,职位差别并未引起不公平阈限的显著差异。根据研究结果,总结出分配公平的三项原则:绩效原则、能力原则和互惠原则  相似文献   
16.
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已被广泛运用于再认记忆研究中。文章述及ROC解释记忆结果的三种理论模型,并结合基于项目识别、关联识别、排除任务以及“记得/知道”程序等范式的相关研究文献对此三种模型进行了评价。文献分析表明,相对于阈限模型和信号检测模型,结合信号检测加工和回忆阈限加工的综合模型能更好地拟合研究结果,并佐证再认可能是包含功能相互独立的双结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元分析方法, 以疼痛阈限、疼痛诱发生理反应和疼痛评分为结果变量, 考察了自闭症谱系障碍个体(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SD)的疼痛敏感性异常, 以期为ASD的诊断和干预提供参考。元分析共纳入16项研究(总样本量N = 822)。对于疼痛阈限, ASD组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但受到疼痛模态等变量的调节作用, 如ASD组的压力疼痛阈限显著低于对照组。对于疼痛诱发生理反应, ASD组对现实医疗疼痛的生理反应强于对照组。然而, ASD组和对照组在疼痛评分上无显著差异。将来研究应结合多模态疼痛刺激和多维度疼痛评估, 系统考察ASD个体的疼痛敏感性及其与临床核心症状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内隐学习研究40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隐学习至今已有40年的研究历史。在这期间,内隐学习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本质特征都得到了深入和扩展。主要体现在:内隐学习的研究材料从同时性刺激走向序时性刺激;内隐学习的研究方法从主观阈限的测量逐渐扩展到客观阈限测量,又再回到主观阈限测量之上;内隐学习的本质特征从抽象到具体,再落脚于熟悉性  相似文献   
19.
咱河土家族村丧礼仪式中的"佛教道士",可看作研究中国民间信仰体系中巫觋崇拜的典型代表与具体实例.论文从"佛教道士”存在的地域空间与现实处境出发,详细记述了他们在"生死过渡”中的仪式过程,并还原其作为"后世之灵魂向导”的身份属性.全文运用人类学仪式研究的"分隔-边缘(阈限)-聚合”,即"阈限前-阈限-阈限后”之广泛结构的三个阶段对"佛教道士”的运作内容进行了阶段性与层级性的文化解释,认为"佛教道士”是死生人群找寻各自存在轨迹的向导人,同时也是"生死过渡”仪式的发明者、命令者、规范者与传承者.最后认为"佛教道士”的"过渡礼仪”与现代社会的"旅游仪式”在很多方面不谋而合,而两者转化的关键在于"再造”.  相似文献   
20.
仪式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具有象征性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在特殊语境中蕴含了丰富的象征意义.象征人类学家范根内普和特纳分别创立了仪式过程理论,认为仪式的过程具有“分离、过渡、聚合”或“前阈限阈限、后阈限”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特殊的象征意涵,并在仪式展演的动态过程中得以呈现和表达.(愅)家人的“哈戎”仪式是一个大型的民间宗教祭仪,这一仪式过程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本文立足于象征人类学的视野,运用仪式过程理论和宗教人类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就(愅)家人“哈戎”仪式的通过阈限及其象征意义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