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115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145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41.
古代中国的乐教传统源出西周—春秋时代的礼乐文明,并非自儒家而始。礼乐之治下的乐教形态,以厚人伦美风俗为教化手段,而以善治作为基本的政治目标。相应地,其间的道德观念也还处在政治话语的笼罩之下。这一乐教传统发展到孔子这里,开始演化出了具有根本意义的新面向:在重视乐教政治功能(移风易俗)的同时,孔子开始深入到个体的层面沉思乐之于生命完满的价值(成于乐)。委实,儒家之前的知识阶层对乐之于个体生命的修养价值就已经有了相当的理论探讨,不过这些讨论还停留在养生的层面,大致未脱卫生之术的范围。早期儒家则一改养生的话头,转而以养德作为中心的关切,发展出一套完整的以乐成德的修养论,而大成于荀子和《礼记》。这一乐本修养论(music-based cultivation)以自然情感治理为内容,试图通过性情训练为道德实践提供必要的主体保证。在早期儒学的脉络中,这一修养论的哲学基础可以通过《中庸》的中和观念得到合理的解释。最后,在一个高度物化的现代社会,人文性的乐本教养传统在日常生活中的回归,对于我们追寻好的生活具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42.
《大学语文》的主编徐中玉先生在课本的前言中指出:本国语文对任何人来说不但首先要精通,也最有应用价值,而且对大学生来说,不论学习何种专业,都应具有对本国传统文化的较多知识,对本国文化精品的一定修养和鉴赏能力。可以说,这是现代公民必备的民族文化素质。文化精品之所以能称为精品,即因在精美的语文表达中,还深深地蕴藏、显示着前贤们高尚的精神境界、强大的人格力量、健康的审美趣味等等。  相似文献   
843.
从明末至清末,中国伊斯兰教界发起了一场以译撰为特点,以会通儒家与伊斯兰教为内容的自觉文化活动,期间涌现了许多思想家,而王岱舆、刘智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王岱舆首开了会通活动,而刘智则将会通活动推向了最高潮,他们的著作,无论在会通立场、会通方法、乃至理论体系构建方面,都进行了积极探索,为同时代乃至后代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为伊斯兰教中国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844.
本文以非斯古城的墙为研究对象,分别论述了其城墙、清真寺的齐布拉墙、住宅的围墙等几种墙的宗教文化内涵。首先,非斯城墙见证了非斯城市及摩洛哥王朝更迭的历史,是城市与农村、城内与城外的交汇点,是伊斯兰世界与外界隔离的标志,城墙内是一个包容的多元文化并存的世俗空间。其次,清真寺的齐布拉墙具有将宗教与世俗隔离、分离现实世界与彼岸世界之意。再次,住宅的围墙既是隔离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分界线,又是一种具有羞耻感的象征。非斯古城的墙的宗教文化内涵一方面强化了非斯古城伊斯兰圣城的地位,对其城市的建筑空间、家庭、社会生活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保持非斯宗教文化独特性以及多元文化共存局面的同时,也在不同宗教、教派心中筑起了无形的墙,增强了宗教、教派认同。  相似文献   
845.
张君华 《天风》2004,(2):32-33
理性是指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而信仰是指某人的信念和人生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  相似文献   
846.
王艾明 《金陵神学志》2000,(3):13-18,34
中国基督教的发展表明,三自原则中的自治原则将成为中国教会未来的神学体系中有关教会论理解中的实践原则。教会性的欠缺是中国基督徒的团契目前较为紧迫的问题,也是正在进行中的神学思想建设很快就要遇到的课题。如何理解中国基督徒的团契,即日常口语中的中国教会这样表述的内在本质并对之作出有效的界定,构成了本文的意图。从表象上来看,自治原则并非艰涩话题,但是,若要阐释出其中的实在之意且使之具有实践性,那就必须从教义学入手。  相似文献   
847.
曹圣洁 《天风》2010,(9):52-54
1953年我从金陵协和神学院毕业后,在上海任教牧人员。1954年夏,我作为记录员被派去北京参加中国基督教第一届全国会议。当时我只为能去北京而兴奋,后来才意识到这是一次多么重要的会议!今天尚在世的代表和工作人员中,我可能已是八十岁以下的仅存者。  相似文献   
848.
2月10日,虎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国家宗教局局长王作安,副局长齐晓飞、蒋坚永率有关司室负责人,分别走访了在京全国性宗教团体,与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陈广元、中  相似文献   
849.
田素良 《天风》2014,(9):34-36
常言道“教牧兴,教会兴”,意思是说如果教会的教牧同工热心爱主,同心合意,殷勤侍奉,教会就一定会兴旺。山东省淄川区基督教协会会长翟善水长老的见证,正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他在侍奉的道路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属灵生命上孜孜以求心里火热,在管理教会上任劳任怨真抓实干,在慈善公益上践行主爱,为主做出美好的见证,赢得了教内外一致的好评,带动了教会的复兴。  相似文献   
850.
伊斯兰教自7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非洲后,经过几个世纪以征服和贸易为主要方式的传教后,在北非和黑非洲得到了广泛传播;殖民时期,伊斯兰教的传播并未因为基督教的大规模扩张而中止,相反还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另一方面,西方殖民主义的进入使得穆斯林在非洲政治生活中处于“边缘化”状态,前殖民时期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影响已很难保持.后殖民时期,非洲国家相继独立,伊斯兰教在非洲的传播取得了长足发展.伴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以及伊斯兰经济实力的逐步壮大,非洲穆斯林开始提出自己的主张和诉求,以谋求政治地位与社会影响.同时出现的一个新现象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非洲应运而生,这给非洲的政治生活带来了系列影响与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