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风险敏感理论由研究动物觅食行为发展而来,提出有机体在有需要的状况下会出现从风险规避到风险寻求的行为,是风险决策领域内的一种生物学理论。目前风险敏感理论所做出的预测在动物和人类身上都获得了大量实证研究的支持,表明该理论可以解释很多领域中的风险决策。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理论做一个系统的论述,包括对其理论来源和数学模型的发展演变进行梳理;从参照点等不同的角度分析该理论与其他决策理论的区别;并且,风险敏感理论也为经济不平等和权力等外部因素下的风险转移提供了解释,对已有研究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2.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学生的功课负担过重,老师压力大,因而出现学生不想学,教师硬要学生学,不和谐的师生关系由此而生。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教学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新形势下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特点: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和谐相融;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203.
佛教平等思想意蕴深刻、内容丰富,对南北朝社会观念产生多方面重大影响。透过南北朝时期一些重要政治、文化和宗教事件,我们可以梳理、勾画出佛教平等思想影响社会观念变迁的具体细节和曲折历程。颜延之通过对“人”的重新诠释,消解了佛教“众生平等”与“三才”观框架下“人为灵长”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梵网经》则从菩萨戒授受方面直接冲击“三才”观,把“众生平等”前所未有的贯彻到佛教信仰的各个角落。南北朝时期的素食、戒杀、祈愿,无论本土固有的还是域外传入的,都逐渐成为与“众生平等”观念相联系的生活习惯、伦理规范和信仰诉求。基于僧俗平等的理论,北魏确立了“国主即是当今如来”的“以政统教”模式,《梵网经》则提出了“以教统政”的新理论。梁武帝与北周武帝都倡导僧俗平等,却分别推出了“崇佛”和“灭佛”的相反宗教政策。  相似文献   
204.
李勇 《现代哲学》2022,(1):147-153
政治平等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以贝淡宁和白彤东为代表的贤能政治学者反对政治平等,提倡政治不平等。他们的论证依靠的是对政治共同体的目的论的特定解读,同时他们的论证可以重构为工具主义和非工具主义两种版本。本文通过对这两个版本的重构,指出政治不平等的工具主义论证面临政治权利作为基本福祉反驳和滑坡论证反驳,而政治不平等的非工具主义论证面临专家-老板谬误反驳和非目的论反驳。  相似文献   
205.
尚异是犹太人的特性。它蕴藏在犹太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里,体现在犹太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历史和现实中。犹太人在各个领域的杰出成就与其尚异特性有密切联系,同时,其悲惨遭遇也在一定程度上与之有关。犹太人求异、尚异的目的在于使犹太教区别于异教,并借以使犹太人区别于异族。犹太人之所以尚异,并能特立独行于世,在理论上源于圣经里自由、平等的价值,最终源于与众不同的唯一神信仰。揭示犹太人的尚异特性对于普遍具有尚同意识的中国人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6.
康德终生关注人,尤其关注实践意义的人。在实践论范围内,他把人放置到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上帝诸多关系中去加以审视。人与自身的关系其实就是理性与感性、自由与自然的关系。理性独立于并超越感性之自然从而争得自由,才有道德,才成其为人。于此,康德强调此种独立与超越之自由,强调理性自律的道德价值。人与他人的关系就是理性与理性、自由与自由的关系。理性与理性、自由与自由乃是基于道德之上的人格平等的关系,是诸多立法意志的平等关系。于此,康德强调人格之间的平等,强调理性立法的人格尊严。人与上帝的关系就是意志个别与意志一般、理性个别与理性一般的关系。康德引出上帝旨在解决道德与幸福的关系问题,即至善问题。在康德看来,上帝乃是理性自身的一种主观设定,人对上帝的信仰不过是理性对自身设定理想的信仰,即对正义的信仰。于此,康德强调正义,强调理性战胜人类自我、调整社会的理想。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康德实践意义之人的真正内涵就是理性自由、理性平等、理性正义。康德大讲理性乃其一大贡献,但只讲理性又为其不足。马克思主义不满足于此,才有人是现实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之说。  相似文献   
207.
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论战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从自我所有原则到契约原则,国外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展开了全方位的论战,这一论战涉及到从哲学到经济学、从政治学到伦理学的诸多方面。自由、平等和正义,尽管对于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来说它们的涵义是如此地不同,却是双方所共同追求的价值导向。这些价值标准能否在自我所有原则和契约原则的具体实践中体现出来,正是双方争论的焦点所在。本文围绕着双方的争论,从一些基础理论入手,对双方的论争进行了分析和思考,试图为我们回答时代提出的新挑战,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一点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08.
规范“残障者”与正常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是平等。在社会生活中,“残障者”应该得到平等的对待。在当代政治哲学中,学者们提出了三种处理“残障”问题的思路:德沃金的虚拟保险路径、运气平等主义路径以及阿玛蒂亚·森、安德森和努斯鲍姆的能力路径。对“残障”问题的处理,不应仅仅着眼于资源的分配和对残障者福利水平的提高,而应通过对公共设施、教育体制、就业环境等各方面的改进来全面促进残障者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9.
姚大志 《世界哲学》2016,(2):100-108
近30年来,"运气平等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平等主义者的思考和争论。当代平等主义的争论涉及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一个是平等的通货,另外一个是个人责任。对于这两个层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运气平等主义的三个主要派别,即资源平等、福利平等和利益平等。虽然这些平等理论都属于运气平等主义,但无论是在通货还是在责任问题上,它们之间都存在激烈的争论。我们的分析表明,不仅这三种平等理论各自都包含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而且运气平等主义本身也存在内在的矛盾。  相似文献   
210.
《学海》2021,(1):110-118
基于大样本跨国数据及贝叶斯动态隐含因子模型,本文提取出美国与各经济体广义货币增长的共性趋势因子,作为美国货币政策溢出的测度变量,并检验了其对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效应。针对全部样本的实证结果显示,美国货币供给扩张降低了其他经济体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分样本检验结果表明,美国货币供给扩张加剧了高收入经济体的收入不平等程度,但改善了中低收入经济体的收入分配状况。进一步的分析表明,美国货币供给扩张导致的高收入经济体的资产价格上涨,加上较高的资本项目开放度,成为导致高收入经济体收入分配状况恶化的重要原因。中低收入经济体则由于相对较低的资本项目开放度,弱化了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于资产价格的冲击。在美国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背景下,高度重视其溢出效应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审慎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对于发展中经济体尤为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