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20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 毫秒
11.
近日,省民宗委副主任李明全和省民宗委民族语办公室负责同志,就我省民族语言与民族化的传承和保护等有关问题,接受了东南亚最大和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华报之一的新加坡《联合早报》记的专题采访,笔将记(以下简称“记”)和李主任等的回答(以下简称“答”)进行整理,以飨读。  相似文献   
12.
马彪 《道德与文明》2019,(1):121-127
关于道德如何教育的问题,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一书中探讨了三种解决方式,即对话的、独断的以及问答的教学方式,其代表分别为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和康德自身。苏格拉底从德性即知识出发,强调知识即回忆,道德的受教过程就是天赋理念的回忆过程。亚里士多德倾向于从习俗的立场来理解德性,主张德性的习得最终要落实于习惯的养成之中,道德不是先天据而有之的,它是后天训化的结果,人们只有运用它才能真正拥有它。与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不同,康德尤为重视从德性的"新生论"与"道德自律"的角度来阐释道德的授受问题,以此摆脱传统思想中的"预成论"与"道德他律"的缺陷。不过,他的道德哲学与其道德教育之间的悖论问题也由此引发了后世学者持续不断的争论。  相似文献   
13.
一、零星降示《古兰经》的哲理是什么?《古兰经》不是一次性地降示给穆圣,而是历经了23年。当《古兰经》零星降示的时候,麦加的多神教徒曾质疑这部经典为何没有一次性地降示。为此,真主降示了这段经文:“不信道者曾说:‘怎么不把全部《古兰经》一次降示他呢?’我那样零星地降示它,以便我凭它来坚定你的心,我逐渐降示它。”  相似文献   
14.
学者档案张践Zhang Jian汉族,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授,国家宗教局特聘专家,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主任,尼山圣源书院院长,中国统一战线理论会甘肃民族宗教研究基地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宗教史和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工作。出版著作:《中国宗教通史》(合著)《中国古代政教关系史》(上下卷)《中国历代民族宗教政策》《宗教·政治·民族》《民族宗教的社会理论考察》《儒学与中国宗教》《国学基础知识问答》《中庸读本》等20余部,发表了《儒教与中国政治》《儒家宗教观的形成及其历史影响》《月印万川、理一分殊和分映万灯背后的共同价值》等论文200多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是欣迪卡生前最后一部论文集《苏格拉底认识论》的第一篇文章。欣迪卡认为,我们不应该孤立地探讨知识和信念这些认知概念,而应该把它们放到人的行动和决策的语境中去探讨。在这种探讨中,至关重要的概念不是知识和信念,而是信息。我们不应该把研究重点放在知识的定义和证成,而应该放到知识的发现和获取,即把知识作为探究过程的结果。由此,他提出了基于问答逻辑的询问探究模型,试图由此去建立认知逻辑和认识论,其中知识和信念都不具有关键地位。  相似文献   
16.
一、穆圣是怎样背记《古兰经》的?穆圣不会书写也看不懂任何文字性的东西。在他接受使命后,每当有《古兰经》经文降示给他时,他便把经文背记于心,惟恐遗忘,然后再把这些经文教授给弟子们。根据伊本·阿拔斯传(1):“每当有经文降示给主的使者时,他就急忙诵读,惟恐遗忘。于是真主启示道:‘你不要摇动你的舌头,以便你仓卒地诵读它。集合它和诵读它,确是我的责任。’(75:16-17)此节经文的意思是:当经文降示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张玉新 《学海》2008,(2):105-111
从管理哲学的维度去理解先秦儒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诠释活动,其有效性奠基于对这一活动的内在机制与特征的充分说明.就目前而言,对诠释方法的反省尤其显得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在诠释过程中如何实现继承性与创造性的辩证统一.其中的关键,在于对诠释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理性自觉.由于诠释意味着诠释者与历史文本之间的互动问答,他们拥有着各自的权利和地位,因此这种辩证关系本身就成为对先秦儒学进行管理哲学诠释的限度.  相似文献   
18.
伽达默尔的对话诠释学由于强调理解者的处境性和差异性而提出“不同地理解”的诠释学方案,这使得它在学界通常面临某种相对主义指责。从对话的具体实行方式亦即问答逻辑出发,可以针对相对主义指责为伽达默尔辩护。在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中,问题源于文本自身,并激发着阐释者提出自己的问题。语言作为原初发问者,构成了文本诠释学和对话诠释学的媒介,并保证了理解活动的公共性和普遍性,从而有效地防御理解活动中的相对主义。尽管如此,作为公共之物的语言并不会妨碍回答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它使得理解既是开放的又并非任意的。  相似文献   
19.
问答之间     
本刊去年底发出一份“读者问卷”,打算按读者的口味编杂志,让读者看得欢喜。转过年,答卷便纷至沓来。看数量厚厚两摞,心头先是一喜。有这么多读者关心本刊,焉有不喜之理!细细看去,便发现口味不一,成淡各有所好。人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今不愁油盐柴米,惟公婆口味不同,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20.
《问答宝卷》解析——江南无为教觉性正宗派的传世经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同治年间,浙江金华人潘三多创立的"觉性正宗派",是江南无为教发展后期的重要教派。潘三多针对姚文宇"灵山正派"无为教的种种弊端,提出大胆改革,主张回复无为教原始教义,被教徒尊为四祖。《问答宝卷》的发现,对挖掘觉性正宗派历史,揭示潘氏宗教思想,推进江南无为教历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