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模仿在人类生命进化中具有举足轻莺的意义,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发展的研究表明,模仿缺陷是导致自闭症谱系儿童沟通障碍、社交困难的核心缺陷.而镜像神经系统机能失常假设有力地解释了自闭症谱系儿童模仿缺陷的神经机制.尽管镜像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过程还存在着MOSAIC模型和EP-M模型的争论.但这两种模型都支持自闭症儿童脑神经功能连通异常的假说.  相似文献   
12.
陈小丽  曲折  王优  丁玉珑 《心理学报》2008,40(9):969-974
采用光栅朝向分辨任务来探讨视知觉学习中是否存在关于45°对角线对称的镜像迁移现象。训练被试分辨15°或75°朝向3或5天,每天约1小时,训练前后测量15°、75°、45°朝向的分辨阈值。通过训练,训练朝向(15°或75°)的阈值下降,该学习效应没有迁移至45°朝向,但基本迁移到关于45°对称的朝向(75°或15°)上。这提示,视知觉学习可能发生在中间视皮层,该皮层同时具有一定的朝向特异性和关于45°对角线对称的镜像迁移性  相似文献   
13.
类似性结构组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亚同 《心理科学》2001,24(4):436-438
在国外研究使用点击映射(one—shot mapping)的基础上,本研究在一个实验中从新的角度使用了点击映射的方法探讨了关于类似性的一种观点:类似性判断与差异性判断不是一种对立的镜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类似性判断与差异性判断都是结构组合。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认知的神经机制:来自社会脑研究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认知是指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推测他人意图、情感和思想等内部状态的心理加工过程。社会脑假说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大脑内肯定存在着一个旨在认识和理解他人表情的神经机制,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该中枢迅速处理与他人相互作用的各种信息。本文通过回顾社会脑的构成与基本功能,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及功能,以及社会脑、镜像神经元对社会认知影响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人类社会认知不同于其他物种的三个主要区别。  相似文献   
15.
具身社会认知: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灿灿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11,34(5):1230-1235
具身社会认知是具身认知同社会认知对话的产物,这种对话从三个维度展开,即具身自我认知、具身人际认知、具身群体认知。本研究不仅论证了具身认知的视角提高了传统社会认知心理学的生态效度,而且从进化心理学、镜像神经元视角对具身社会认知的现象进行了探析。具身社会认知作为一种研究思潮,面临着许多挑战:(1)具身社会认知是对行为主义研究范式的回归;(2)具(体)身(体)是社会认知过程的一种附带现象。  相似文献   
16.
作为当代心智哲学九大问题之一的他心问题,肇始于Descartes主义对心身关系的认识。问的是:我们能否知道以及怎么知道他人有心,亦即有思想、经验和情感等?对于他心问题的解决方案,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当代科学技术(尤其是神经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和大脑测试技术等)的深入发展,哲学家与心理学家的知识联姻和交叉合作研究,提供了关于他心问题的若干重要成果和实证资料。他心问题不再成为"理论的死角"。当代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出现(soci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SCN,2000),在科学方法论上更加关注对社会性心智现象的神经机制考量,一系列研究成果都为揭示他心问题提供了科学旁证。这不仅说明了认识他心的可能性,而且表明了通向认识他心方式的多样性,物理学的方法并不是与他心相隔绝。本文尝试从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研究进展:镜像神经元系统,他知与自知、他心知觉和再认的社会标记、他心社会判断和归因入手来论证他心问题的可释性,为他心问题的论证提供一条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新进路。  相似文献   
17.
传统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类似于计算机对抽象符号的加工和运算,这种观点支持了身心二元论。但是近年来兴起的具身认知运动却否定了这一观点的合理性。具身认知认为认知是身体与世界互动的结果,是身体的感觉-运动系统作用于世界而塑造出来的。认知是具身的,离不开身体的构造和感觉运动系统的作用。镜像神经元的发现支持了认知的具身特征,为认知的具身性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叶浩生 《心理学报》2016,48(4):444-456
镜像神经元是一种感觉–运动神经元。它的典型特征是在动作观察和动作执行两个阶段皆被激活。多年来, 由于研究伦理的限制, 研究恒河猴时使用的单细胞电极植入方式无法应用于人类, 因而不能确定人类大脑皮层是否也存在着具有同样功能的神经细胞。但是通过脑成像技术, 神经科学家确定人类大脑皮层存在着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脑区, 称为“镜像神经系统”。文章对镜像神经元及其人类镜像神经系统的意义进行了深入分析, 指出:(1)由于镜像机制把动作知觉和动作执行进行匹配, 观察者仅仅通过他人行为的知觉, 就激活了执行这一动作的神经环路, 产生了一种他人动作的具身模拟, 因而可以直接把握他人的行为意图; (2)镜像神经元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动作知觉与动作执行的双重激活功能支持了身心一体说, 从方法论上证明了身心二元论的缺陷, 为身心的整体观提供了神经生物学的证据; (3)镜像神经机制把他人的动作与自己的运动系统相匹配, 以自身动作的神经环路对他人的动作做出回应, 促进了人际理解和沟通, 成为社会沟通的“神经桥梁”。  相似文献   
19.
镜像书写是指对单个字母、整个词或者字母串进行反方向书写,当将这些字母或者字投射到镜子上时,这些字母或者字可以被正常阅读。镜像书写现象有时伴随镜像阅读,二者在研究中统称“镜像错误”。非随意的镜像错误已经在儿童以及脑损伤病人身上被发现,并且与利手、基因、智商及书写系统等因素有联系,但对该现象的发生发展及脑机制的解释目前尚不确定。对该现象的研究和解释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字的加工机制、文字书写的习得以及物体识别系统的加工与组织原则。 本文系统评述了对镜像书写的理论解释,综合各方面研究阐述了镜像书写现象与利手、基因、智商等因素的关系,并探讨了该现象产生的潜在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20.
孤独症是起始于婴幼儿时期的由脑功能障碍引起的长期发展性障碍,有3种典型的症状:社会交往与言语沟通障碍及出现刻板僵化行为.孤独症的病因复杂,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和研究,使得研究者有望揭开孤独症症状背后的神经机制,并为孤独症的诊断和治疗予以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