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精神性疾病患者的诡辩性思维又称复杂性思维,是用复杂言语,表达简单问题,所以让人听不懂。常见机制是反复使用干词、思维删节、语法缺失和错语症,次常见机制是私人用语、过度包含性思维和夸张言语,本质上不是逻辑障碍,而是一种言语表达障碍。反复使用干词是指患者反复使用要表达的具有核心意义的词;思维删节是指患者在言语表达时,漏掉了不该漏的字、词、句;语法缺失是指患者说一句话时,词与词的顺序颠倒了;错语症是指患者在思维表达时,有的词想不起来,就绕开该词,用其他的话来说明该词。  相似文献   
32.
沈曾植字寐叟,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乙庵、巽斋、乙公等,晚号寐叟.他生于诗书之家,学识广博,为晚清民国时期重要的学者、诗人和书法家.沈曾植学识渊博,精音律史地,诗文书画.其书法早年师从包世臣、张裕钊,并参以二爨及北魏碑刻,后工章草.曾熙评其书法:“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沈曾植早年精于帖学,后由帖入碑,熔南北书流于一炉,其晚年创造性地将碑帖进行了融合,他的书法创作实践与书学思想影响了那个时代.纵观沈曾植的学书路径,他得益最深的无疑是《爨宝子碑》和《流沙坠简》,二者共同构成了沈曾植的书法风格,沈曾植是以《爨宝子碑》筑基,进而遍习诸帖,最后在见到《流沙坠简》之后对于书法和草书的认识与视野大大拓展,也最终形成了自己面貌独具的艺术风格.这对于我们研究沈曾植以及民国书法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论文通过对沈曾植书法作品、书学思想的梳理,阐述沈曾植书法的价值及意义.  相似文献   
33.
文章围绕现象学能否作为第一哲学这一热点问题,展现了多米尼克·雅尼科、马克·里希尔与让-吕克·马里翁之间的争论.雅尼科忠实于现象学还原的观念,反思它具体给予我们的意义关联,坚决反对将现象学作为第一哲学,而提倡一种极简主义的现象学.马里翁则从尝试设置对现象的范畴分析之基础出发,进一步澄清现象学的偶然性的特异性,在现象学的意义上使另一种第一哲学的轮廓清晰可见.但是,马里翁的给予现象学暗示着只有一种把握凭自身出现和显示的现象的可能方式,这是为里希尔所不能赞同的,里希尔自发的意义构成的现象学在此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4.
郭丽 《管子学刊》2008,(4):50-53
鲍叔牙是齐桓公时的政治家。他早年与管伸共同经商、参战.关系密切;后精心辅助小白,帮助小白登上齐国王位,是为齐桓公。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了管仲,支持管仲对齐国的治理。鲍叔牙是齐国的卿大夫,曾负责为桓公推荐人才。他忠言极谏,和管仲一起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一时成为最强盛的国家。上博简《鲍叔牙和隰朋之谏》中,鲍叔牙谏议桓公远离佞臣,在政治上实施新举措,取得明显政治效果。但最终因为嫉恶如仇,政治上缺乏灵活性而没有位极人臣。  相似文献   
35.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既是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运行的需要 ,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了使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效 ,我们应当建立和完善道德灌输机制、注错习俗机制和道德接受机制。  相似文献   
36.
《学海》2017,(4):12-17
为解决村民自治实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形成了以监督和制衡为主要目标的村级治理复杂制度。当前中国正处于快速变迁之中,且中国农村地域广大、农情复杂,复杂制度的学习与传递导致复杂制度效率递减,并因此产生了普遍的制度化简。基本制度复杂化和复杂制度化简说明,没有脱离环境与时代条件的完美制度,好的制度的关键是在复杂与简约、制衡与效率之间达成平衡。  相似文献   
37.
魏衍华 《现代哲学》2011,(5):104-107
汉代以来,人们逐渐接受《韩非子·显学》所谓战国儒学为"世之显学"的说法。限于文献记载的阙如,此时儒学发展及"传布"的真实状况并不为后世所认知,甚至遭到疑古学者的质疑。汉墓文献、平山三器、郭店简以及上博简等新出土文献的大量面世,为重估战国儒学乃至先秦思想提供了新的契机。此类新出土文献不仅反映了战国中晚期儒学的发展高度,而且展现了此时儒学传播的大致地域范围。  相似文献   
38.
姜勇 《孔子研究》2019,(1):39-46
传世的、可信的孔子遗说,并不限于《论语》一书。相反,《论语》只是孔门后学纂集孔子言论学说中比较特殊的一种,该书只是为了收罗弟子所记的日常生活中孔子的言论而编成的,它排除了孔子的典籍讲授课堂的内容。在《论语》之外,存在着记录孔子专门的经典说解文本。上博简《孔子诗论》和《孔丛子·记义》中的孔子论《诗》,就是孔子诗学课堂和遗说存在的明证。那种以为孔子学说以《论语》最可信据的主张,恰好受了该书"编纂界限"的误导。  相似文献   
39.
儒家诗乐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传世相关文献联系,辅以《郭店楚墓竹简》相关篇章,探讨儒家诗乐思想源流,分析《毛诗大序》、《乐记》的时代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问题。根据较为可信的传世文献资料,依照古书通例,认为《毛诗大序》、《乐记》为学派著作,成书于战国时期;二者可能有共同的思想来源,我们不当以“抄袭”的观点看待二者。  相似文献   
40.
崔立军 《管子学刊》2016,(3):112-114
北大简《老子·下经》首章,即今本《老子》开篇之"道可道"章,出土简帛本与传世本在断句上存在分歧,各自成说。这关系到《老子》文本的演化,而马王堆帛书本与北大简本可能是传世王弼本、河上公本等的前身。而"玄之又玄之"衍一"之"字,不可与"损之又损之"等量齐观,更与重玄说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