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释戒毓 《佛教文化》2010,(1):109-115
<正> 讲禅和茶,是现在人的时尚,一种高级的精神享受。人们谈到茶就会联想到禅,谈到禅就联想到茶,禅和茶紧紧的联系到一起。"茶"和"禅"的相结合,茶已不是简简单单的茶,而是赋予禅的精神,把茶提升到文化上,精神层面上,使茶更具有魅力。"禅"和"茶"结合在一起,以为非常高深的"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体会得到,感受得到,就在我们的生活当下。  相似文献   
52.
梁圣心 《佛教文化》2010,(2):104-107
<正> 茶叶最早被人们所认识和利用是在中国,并逐渐升华为一种文化的载体,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开展,种茶、制茶的技术和煮茶和饮茶之方法,先后传入日本,朝鲜,再经过南方海路传至印尼、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由北方传入俄国、波斯等,16世纪流传到欧洲大陆并进而至美洲大陆,成为世界  相似文献   
53.
《佛教文化》2011,(3):116-116
禅宗有个著名的公案:风吹幡动,一僧日风动,一僧日幡动。师日:非风动,亦非幡动,能者心动尔。心动,心随之而动,因此主要的是这个“之”,它直接地决定了“动”的后果。既然心动是引子,而我们又无法阻止,那就应该去修,去明,去悟,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人生苦短,如白驹过隙,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相似文献   
54.
相传,清代大文学家、大艺术家郑板桥弃官到扬州以后,一日去游寺庙。老和尚初见之下,认为是一个普通游客,只顺口招呼一声:坐!又对小和尚说声:茶!但是老和尚很快发觉来人举止潇洒,风度不俗,于是谦恭地让道:请坐!并关照小和尚:敬茶!叙谈之中,老和尚看出此人学识渊博、谈吐非凡。  相似文献   
55.
法然上人(1133~1212)的净土教,不是把我国的佛教作为一种学问或研究的对象,也不是以贵族或武士等为固定对象的思想或宗教,而是以一般庶民为拯救对象的宗教。给予法然的思想和宗教以决定性影响的是集中国净土教思想大成的善导大师(613~681)。在思想和宗教方面受到善导决定性影响的法然,以“偏依善导一师”(《选择集》)而表明了自己的思想和宗教的立场。  相似文献   
56.
惠洪觉范禅师是北宋著名的高僧.他在湖湘地区生活30余年,其间与茶禅结下了深厚的佛缘.本文讨论了惠洪禅师与茶禅的关系,撷录了他所著的有关湖湘茶禅的诗作,并做了分析,指出湖湘的深厚茶禅文化是惠洪禅师文学创作的渊源之一,也使他的佛学理论与诗作的禅意提升到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57.
茶醉     
唐寅有一幅名画,叫《事茗图》,视觉上的直观感受是溪流潺潺,林木苍翠,云雾弥漫,山前茅屋数间,一人伏案苦读。边舍中,有一小童在扇火煮茶。舍外,小溪之上横卧木桥,一老者策杖来访,身后跟着一个抱琴的书童。画面清逸俊雅,画风飘逸,充满动感。再看旁边的题诗:日长何所事,茗碗自赍持,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相似文献   
58.
佛与茶     
生在茶区,喜欢喝茶,理所当然。把喝茶上升为品茶,确需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可能漫长。在此过程中,品者学会了等待,学会了与茶的交谈,性情由燥而温而静,有如茶由浓而淡。茶与禅的结合是生活与理想的交融。如果非莲花佛国,可能不会关注茶与佛的内涵。多年前,朋友逢春以九华佛茶相赠,渐次入味,明心见性,弱体强健。始不觉有何特别,但喝着喝着,品着品着,自觉出它的异样了,主要表现在心理上,其次是它的品  相似文献   
59.
60.
陈南耀 《天风》1994,(11):38-39
沏什么茶用什么茶具,自古以来素有讲究。用粗碗破钵沏泡茶品茗,有失艺术雅观,也乏其味。那么该用什么器皿合用呢? 如果你有杭州产“西湖龙井茶”或太湖的“碧螺春”等名贵香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