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14篇 |
免费 | 214篇 |
国内免费 | 834篇 |
专业分类
196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92篇 |
2021年 | 50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77篇 |
2018年 | 65篇 |
2017年 | 77篇 |
2016年 | 101篇 |
2015年 | 64篇 |
2014年 | 138篇 |
2013年 | 96篇 |
2012年 | 104篇 |
2011年 | 117篇 |
2010年 | 77篇 |
2009年 | 98篇 |
2008年 | 99篇 |
2007年 | 84篇 |
2006年 | 66篇 |
2005年 | 80篇 |
2004年 | 57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43篇 |
2001年 | 41篇 |
2000年 | 25篇 |
1999年 | 20篇 |
1998年 | 20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6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1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从社会网络的角度对孔子群体进行分析研究 ,考察这个网络的基本特征、网络中资源、信息的传递以及网络的心理基础 ,进一步阐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群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本文把孔子网络作为中国人人际网络 ,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人际网络的原型进行了研究 ,提出以下观点 :首先 ,孔子群体是一个非正式组织 ;其次 ,孔子网络的类型主要是业缘网络和朋缘网络 ,而不是亲缘网络或地缘网络。它具有业缘与朋缘关系相转换的功能 ,能够通过对网络中的资源动用 ,实现职业地位乃至社会地位的获取 相似文献
42.
图形和汉字视觉认知任务中的部分线索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给被试呈现一幅图的不完整信息作为线索会干扰被试对图形的辨认,这是一种部分线索效应。实验一的任务是对模糊图形的辨认,在轮廓相似组图形中,部分线索的干扰作用随呈现模糊级次数的增加而更加显著,但在轮廓非相似组图形中,模糊级呈现次数为2次和3次的情况下,也表现出了显著的部分线索效应。实验二在不完整汉字识别任务中进一步考察了部分线索效应,在事先学习的条件下,形状相似字组汉字的辨认表现出了显著的部分线索效应,而意义相似字组和随机字组汉字的辨认表现出了部分线索的促进作用。在事先不学习的条件下,随机字组和形状相似字组汉字的辨认表现出了显著的部分线索效应,而意义相似字组汉字的辨认没有表现出显著的部分线索效应。本研究用激活的观点对这些结果做出了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3.
研究基于不同任务的自我参照效应对探讨儿童自我—他人的区分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使用三个实验探讨了4~9岁儿童出现自我参照效应的时间。研究操纵了由自我所有权和自我参照评价引发的两种自我意识:以物体为基础的自我意识和以概念为基础的自我意识。实验1用所属物的类别任务、实验2和实验3使用特质评价任务进行测量。结果表明:(1)5岁儿童记自己的物品比别人更多,表明儿童能以物体为基础区分自我与他人;(2)7岁儿童出现对自己人格特质形容词的记忆优势,表明儿童能以概念为基础区分自我与他人。研究结果证明了在儿童区分自我与他人的过程中,自我所有权为基础和自我参照评价为基础的自我意识存在明显的分离。 相似文献
44.
社会认知理论指出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但两者的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尚不一致。当前研究采用元分析技术分析自我效能感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效应,并重点考察各调节变量在两者关系中的调节效应。通过文献检索和筛查,最终符合元分析纳入标准的文献有117篇。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积极因素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心理健康消极因素呈显著负相关。此外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受自我效能感层级、社会发展和性别的调节;而年龄阶段仅调节了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积极因素的关系。以上结果说明,高自我效能感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更高,同时还要考虑年龄阶段、自我效能感层级、社会发展和性别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敌意归因偏向指将模糊情境中他人的行为意图进行敌意归因的倾向,其被认为是导致攻击的主要认知因素,但还缺乏其与反应性、主动性攻击的纵向关系的考察,而且其影响反应性攻击的动力机制也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两个子研究来分别回应这两个问题。研究1的纵向调查结果显示,敌意归因偏向只纵向预测反应性攻击,而不能跨时间地预测主动性攻击。研究2对另一批大学生的横断面调查发现,报复动机可以中介敌意归因偏向与反应性攻击的关系。研究结果提示,敌意归因偏向很可能主要是在反应性攻击的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而对主动性攻击的影响不大,报复动机则很可能是这种作用背后的动力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6.
记忆的顿悟优势效应指, 与加工非顿悟问题相比, 加工顿悟问题能够产生更优的记忆保持量。该效应在顿悟的两种操作性定义以及不同实验材料中稳定出现。基于顿悟阶段观, 研究者提出两种理论解释记忆的顿悟优势效应的认知机制:认知的生成效应和表征转化理论认为, 顿悟加工过程中的认知努力、适当迁移加工以及顿悟的表征转换加工促进记忆的保持效果; 情绪的“啊哈”体验理论认为, 加工顿悟问题后的情绪对后续的信息提取具有促进作用。未来的研究可从优化顿悟的指标、巩固记忆的顿悟优势效应、评估其持续性以及更加系统探讨记忆的顿悟优势效应的认知机制等四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47.
48.
49.
50.
操作前瞻记忆任务的重要性的方式有两种,研究发现相对重要性会造成进行中任务的损耗,而绝对重要性的研究较少且结果不尽一致,这种差异可能与进行中任务占用认知资源的情况有关。我们使用绝对重要性的指导语来操纵前瞻记忆任务的重要性高或者低,并且以Stroop任务作为进行中任务,来考察绝对重要性和认知资源占用的交互影响。结果发现,在进行中任务一致条件下,绝对重要性的增高促进了进行中任务的完成;而不一致条件下,则会阻碍进行中任务的完成。这说明,进行中任务的认知资源变化与前瞻记忆任务重要性对进行中任务的影响有着交互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