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程乐松 《哲学研究》2022,(2):45-55+128-129
本文从早期道家文献和扬雄的思想入手,提出玄义的双重底色,即修辞与本根:被用来描述天道的幽昧与窅冥状态,被定义为宇宙万物和人事纷繁的根基。以此为基础,通过分析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对玄义的阐发,说明玄不仅强调了一种可掌控的秩序性与“知识感”,而且还导向了具体的行动和实践。从物理与政事的诠解,直至生命超越的思行,都可以看到作为本体的玄为稳定的宇宙秩序与生命图景提供的奠基性价值。与之相对,在王弼为代表的玄学思想方法中,玄从一种本根和秩序意义上的奠基性,转向视角持续转换的反思的敞开性。玄与其他核心语汇的并置并不指向具体的秩序,而是通过多元视角的综理凸显认识的囿限,从而保持反思的活跃。清玄之言、玄远之思在此意义上就成为一种必要的智性态度。  相似文献   
182.
隋唐时期,儒佛道三教仍然保持着各自独立发展的态势,但它们彼此在思维方式、思想要素、语词概念等方面的交流和融摄,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从外在功能上的互补转到内在思想上的融通,这种由外到内的转变,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儒佛道三教各以自身心性为基本趋向的大融合。在此一背景下,文章探讨了佛教三论宗对隋唐道教重玄学的深刻影响——无论是在语词概念的运用上,还是在思想的论说上——吉藏大师之后,佛教三论宗几无新的发展,而浸润三论的隋唐道教重玄学似可看作三论发展的又一面相。  相似文献   
183.
易学是成玄英<庄子疏>诠解<庄子>的重要文化因子.他不仅援引<易>文,而且熟悉汉易与王弼易.基于道教重玄学的宗教立场,他还对八卦方位进行了暗用.发掘<庄子疏>的易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84.
个人外在形象是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化的外在形象是形象设计的最高目标。而要达到这种目标,则需要实现从遵守礼仪、扬长避短到结合个人色彩与风格的三重境界的成功跨越,这样才能打造出完美而又不失个性的外在形象。  相似文献   
185.
文睿 《宗教学研究》2000,(1):107-111
从初唐到盛唐.重玄趣味经历了从纯概念性思辨向修仙之学的复归,这在道教美学上则体现为一个从建构审美理想到关注审美实践和审美教育的转交过程。李荣是这一进程中承上启下的人物。本文试图从他的渐修观、道体论、体道论几个方面整理其思想,并为重玄荚学的演进脉络安置一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86.
本文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恒先>篇首强调的"气是自生"的宇宙论出发,将同一时期的宇宙论归纳为"有生于无"的宇宙生成论、数术类的宇宙论和综合形态的宇宙论,指出它们与<恒先>的异同,揭示<恒先>的综合性和独特性.并依照所发现的与"气是自生"相近的理论,说明<恒先>的某些思想在后世尚有流传,由此推测战国时期可能还存在专门强调"气是自生"或"有自生"的宇宙论,遂认为<恒先>的年代、学派属性,还有待再探讨.  相似文献   
187.
基于三重加工心智模型,以大学生为被试,采用经典贝叶斯推理的文本范式,通过操纵自变量:因果信息(有或无)与提示指导语(提供或不提供),试图探讨激发反省心智,消解理性障碍的情况下,因果贝叶斯框架的作用机制。估计正确率和准确性的结果都表明因果信息显著提高了贝叶斯推理成绩,准确性的结果也说明指导语可以提示被试放下既有观念,以无偏见的方式进行推理,从而有效促进了贝叶斯推理表现。而在提示条件下增加因果信息并没有促进作用,表明对于较高元认知的被试因果信息作用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88.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具有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人文特色。"道"的内涵可以从哲学层面、人文层面、价值层面去理解其奥义。在哲学层面蕴含了"道"的本源性、超越性、遍在性;在人文层面凸显了"道"内涵中人的主体性、理性的力量、精神性追求;在价值层面其包括了万物一体的世界观、与道合一的人生观、尊道贵德的价值观,"道"论从不同角度彰显出其是中国文化基因中蕴含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9.
正2016年3月出版/431页/99.00元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哲学宗教研究系列"之一。本书立足于考古新材料,结合有关传世文献,广泛借鉴前人成果,运用缜密的逻辑分析,通过翔实的文献梳理和考证,就某些重要议题加以论述和概括,提出若干新见解,丰富和发展了早期道教史的理论建构,对出土文献研究亦有积极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本书援入多种手法展开跨学科、立体式的综合研究,遵循"二重证据法"的原则和精神,注重收集出土文献及考古实物,深入发掘材料背后蕴含的丰富信息,并将其与传世文献进行比对和参证,借此  相似文献   
190.
张敬梅 《宗教学研究》2004,1(1):133-137
从"玄之又玄"到"重玄"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玄之又玄"本意是"幽远而又幽远",指道的不可知性与终极性."重玄"的最初含义是"重天",佛道两教学者用它来指宗教的终极境界.隋唐时期"重玄"与"双遣"连用,指"遣有、遣无、遣其遣"的三重否定思想方法."重玄"与"双遣"的结合标志着从"玄之又玄"向"重玄"的转变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