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社会和谐,是人类共同的美好理想。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和谐社会建设目标,既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又反映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体现了既是当前,又着眼长远,既量力而行、又尽力而为的科学态度。社会和谐的关键是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各种矛盾,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矛盾。要把解决和处理好这些矛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让人民群众直接感受到社会的和谐。贯彻六中全会精神,也必须着重在解决不和谐的社会矛盾和问题上下功夫。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就业、教育、医疗、分配、社保等利益问题,只有把这些民生问题作为重中之重,采取有效措施使由此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得到逐步化解,社会才能安定有序,才能逐步实现和谐。  相似文献   
62.
一切创意都要变成产品,一切产品造型具有创意才能触动人心。在信息时代,在创意时代,新颖的点子,才能给产品无限的竞争力。本栏目将刊发关于各类产品设计的研究。  相似文献   
63.
重要更正     
《美与时代》2013,(6):8
一、本刊2013年5月上旬刊(总508期)辛塞波同志的《建筑教育人文体系的多元构建和拓展》一文,第126页左栏"一、建筑教育人文体系构建和拓展的时代必然"第5行中"未能"二字应删去。"未能"二字为我刊编审过程中所误加,致使该句所表达的意思错误。为此特向作者、读者致歉,并接受教训,尽量避免类似现象发生。  相似文献   
64.
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不仅是关于某一个国家的利益问题,它同世界的文化发展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关系到民间文学艺术的健康、持续发展。我国的关于民间文学艺术的法律纠纷越来越多,同时,其他较为发达的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民间文学艺术掠夺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在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知识产权保护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本文对民间文学艺术的概念、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分析了当前国内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保护现状以及立法缺陷,并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说明民间文学艺术保护的必要性,以这一理论提出了建立民间文学艺术保护机制的必要性,和建立属于民间文学艺术自己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建议。  相似文献   
65.
采用五因素正念量表(FFMQ)、情绪调节量表(ERS)、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幸福感指数量表(IWB)对44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探讨正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正念、重新评价、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2)重新评价和心理弹性的链式多重中介效应在正念与主观幸福感间起部分中介效应,一方面,正念可以通过促进心理弹性提升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正念不能直接通过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提升主观幸福感,存在"正念→重新评价→心理弹性→主观幸福感"的路径。  相似文献   
66.
陈晨 《美与时代》2013,(11):117-117
自从进入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以及国务院开始重视普通高校公共艺术,并且教育部已经多次发布文件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监督以及检查,最终使得高等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然而,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从而使得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67.
韩丽雯 《管子学刊》2013,(4):120-122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之后,“构建和谐社会”尤其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热切讨论,和谐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理念之间的关联也引发学者们的思考和争论。但关于“和谐社会”和“和谐”理念的问题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歧见和争议,有的学者认为它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是一脉相承的,有的学者认为它与儒家的“和谐”观或传统的“和谐文化”是具有本质区别的;甚至学者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和谐”观的认识也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讲“和”,贵“和”或崇尚“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所在,有的学者认为“贵求与人同,不贵与人异”[1]209是中国文化的特征,还有的学者认为“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追求”[2]4,并非中国文化所独有。从而使“和谐”理念和“和谐社会”成为一个充满争议而有待深入辨析的问题。正是在这种时代呼唤的状况下,林存光先生主编的《中国古典和谐政治理念与治国方略研究》一书于2013年6月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的出版为我们重构了中国古典和谐理念和治国方略的完整图景,填补了国内外关于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不仅具有划时代的学术价值,而且为更好地实现当下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了良好的助益,其出版的社会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相似文献   
68.
德国古典哲学历来被看作哲学研究的模板,然而,这种看法之所以形成有其历史的和时代的原因。中国传统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在精神风格上的契合以及历史的原因,使得中国哲学更容易把德国古典哲学接受为模板。西方哲学的近代发展以及当代哲学的演变又使得德国古典哲学逐渐变成西方哲学史上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或特殊哲学形态。重新审视德国古典哲学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西方哲学的近现代发展,更好地理解哲学的性质。  相似文献   
69.
"五常"指仁、义、礼、智、信五个核心观念是超越时空、恒常不变之道,是经过儒者长期的精心筛选、提炼、组合而构建起来的核心价值观。先秦孔孟荀对五常都有论述,仁的根本与核心地位逐渐确立。经过汉初贾谊、陆贾、韩婴起步,到董仲舒"五常"提法固定下来,并初步形成了以"仁"为核心,仁与义、礼、智纵向展开的内在思想结构,后来《白虎通》总结,扬雄、王充等人补充、修正,初步构建起了仁、义、礼、智、信"五常"价值观。以程朱为代表的宋儒把五常说成是天理,强调其本源性、普适性,增强其权威性,论证了以仁为本、为体,义、礼、智、信为末、为用的五常之道,完成了"五常"价值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70.
王颂 《心理学报》2017,(1):116-127
本文提出了组织内员工社会资本的构建过程,探究了员工工具性交往的风格,并检验了横向交往和纵向交往两种工具性交往对员工社会资本的影响。研究1通过对20位管理者和员工的访谈分析,阐述了横向交往和纵向交往两种工具性交往风格,初步构建了社会资本构建过程的理论框架,研究2基于对12个部门整体网络数据的回归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两种工具性交往对网络中心性的影响。回归分析显示,横向交往对员工的网络中心性具有正向的作用;横向交往调节了纵向交往对网络中心性的倒U型影响。即,当员工表现出横向交往以及适度的纵向交往时,员工的网络中心性最高。本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企业中的员工社会资本形成机制,并对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员工关系具有较强的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