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党的十七大在北京胜利闭幕,全国人民心情满怀喜悦和无比激动。这是一次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奋进的大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奔小康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令世人赞叹、让国人骄傲。如今党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我们描绘了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更令我们欢欣鼓舞,满怀豪情。胡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指出“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又一次充分表明党中央对宗教工作和发挥宗教界积极作用的高度重视,表明党对我们信教群众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这既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同时也是寄予我们殷切希望和要求。作为爱国会的工作者,唯有多思考、多学习、多做工作,当前尤其要带头学习领会好和宣传贯彻好十七大精神,才能不辜负党对我们的期望。下面我谈几点粗浅体会:  相似文献   
22.
张新鹰 《中国宗教》2022,(10):40-41
202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用“九个必须”凝炼地概括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新时代宗教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必须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是“九个必须”之一。“宗教关系”的概念正式见于中央文件,可以追溯到2006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和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相似文献   
23.
陈星桥 《法音》2006,(10):16-20
2006年3月4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良好社会风尚,体现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各地佛教界积极响应,结合佛教的特点,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研讨和宣传活动,出现了“知荣辱,讲文明,树正信,促和谐”的新气象。荣辱观是社会伦理道德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佛教一向十分重视伦理道德,在荣辱观方面不仅与以“八荣八耻”为代表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许多共同之处,还有着不少特殊的启示,发掘、弘扬和借鉴佛教的荣辱观,对于加强佛教的自身…  相似文献   
24.
省九届全会以来,即2002-2006年,是我省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五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狠抓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历史性机遇,紧密结合贵州民族地区实际,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教育文化事业、民族干部队伍建设、民族法制建设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25.
《学海》2018,(1):54-62
中国比较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建构既要按照经典政治学的规范进行知识的积累,也要力求发现被经典政治学尤其是西方政治学所忽视的问题和领域,同时还要对一些重要的、带有西方印记的概念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最终形成对世界政治发展进程尤其是各种发展模式的解释。当前这一建构主要集中于经验层面而非理论层面,处于知识及概念积累阶段,主要集中于对中国发展模式的解释层次上,在企图阐述中国这一个案的典型意义或理论意义方面还缺乏深入而广泛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提出的伟大的战略决策,对我国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将起到理论指导作用。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使社会各阶层的人民群众在物质文化生活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各阶层的人能够平等相处,彼此关爱,要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建设美好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需要优秀文化的孕育,需要塑造高素质的社会公民,需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相似文献   
27.
20世纪90年代以来,“网络化”已经成为生产、流通、管理、教育和社会监督等各项社会活动的主要形态之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极大地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又可能损害人类社会公德和经济发展。事实上,它所带来的积极正面的影响,的确正被我们充分地重视和利用着,但它产生的消极负面的影响却容易和正在被社会所忽视。在造福人类的同时,它也给我们提出了新的难题一一网络可能成为陷阱,直接危害社会的健康发展,同时,它对传统的社会道德观念和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从某种角度说,它更指向青少年。因为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1999年7月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上网人数正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总人数已经达到2650万,其中80%以上是青少年。  相似文献   
28.
单渭祥 《天风》2009,(2):18-20
人被造本有神之形象,应活出其价值,基督来到世上就是要更新人的生命,重新激活人里面神圣的生命意识,使神与人、人与人、人与自然都趋于和谐!因此,圣经所倡导的人文意识对构建社会和谐无疑是一种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9.
高校网络德育的实践与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德育工作进网络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需要,通过网络德育可以解决传统德育工作过程中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高校德育工作进网络突破了德育工作的时空界限,拓宽了道德教育的空间,解决了德育工作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相似文献   
30.
孙山  王伟 《心理学探新》2011,(6):575-576
当前,在全国正在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提升了中部崛起的重大战略,中部六省都在抢抓机遇,发展经济,突出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经济文化大省或强省方面努力奋斗与实践。在这样的背景之下,2011年11月18日至19日,首届中部心理学高峰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论坛由湖北省暨武汉心理学会发起并主办,湖南省心理学会、江西省心理学会、河南省心理学会、安徽省心理学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