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1.
谢立人 《天风》1997,(11):43-43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提出几点个人看法,以供参考。 第一、圣经说,世界万物都是上帝所造的,当上帝造了这些物质后,在他看来,这一切发都是好的。上帝造了这些物质,除了要彰显他的荣耀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目的,乃是要为人类服务,让人类能够享受他所创造的物质。 第二、人类的犯罪,其原囚有三:一是肉体的情欲;二是眼目的情欲;三是今生的骄傲(约壹2:15)。上帝造人的本意是要人荣耀他,听从他的话,而人的罪性恰恰相反,却听从了魔鬼撒但的引诱。  相似文献   
82.
康德通过对亚当和夏娃偷吃智慧果圣经故事的深入解读,发现人性不仅天然有向善或向恶的倾向,而且还有天然以善掩恶甚或以恶(搏)取善的倾向。虽然这是无善恶的选择,是知善恶前的先行行为;但是当我们以理性反思道德的人性前提之时,除却或善或恶的情形外,伪善理应成为情形之一。因而,在道德理性启蒙之下,回溯本源的道德经验,宗教的神秘化的罪转化为世俗社会中的道德恶。并且随着人类从自然秩序进入伦理秩序、自然世界过渡到伦理世界的理性化过程,伪善这种个体性的人性之恶转变为总体性的世界之恶。  相似文献   
83.
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当前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时期,对全国各族各界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84.
本文从基督教神学的视角出发,紧紧围绕克尔凯郭尔的两部假名作品《最后的、非学术性的附言》和《致死之疾病》,讨论了从“绝望”、“冒犯”到“信仰”的可能的发展道路。文章总结了克尔凯郭尔的观点,认为当人面对永恒的时候,永恒对人的要求必将与人产生冲突,这种冲突或终止于绝望,或终止于冒犯。绝望是信仰的否定的瞬间,冒犯则是对信仰的背离,这两种状态都是罪,只是程度不同。但是,绝望既可以引向冒犯,也可以引向信仰;一个人若不经过冒犯的可能性,他永远也不可能达至信仰。  相似文献   
85.
以羞感文化与罪感文化的区别来推定重视"面子"的中国道德观缺乏自律,其实是不恰当的。因为中国道德观赖以为基础的"羞恶之心"其实是耻感,而耻感是羞感和罪感的双重迭加。以儒学为旨,可知耻感即是羞恶之心,它出于恻隐之心,并可明确其萌发历程为:由不忍→将他者投射到自我心象→意识到对他者负有伦理责任。由于耻感非羞感,故以西方思想论羞感来理解羞恶之心,也就难以说明羞恶之心是道德本体,以及为仁与义的结合。最后,透过王船山的释义可以发现,耻感的扩充历程,即是孟子所言的"养气"。  相似文献   
86.
朱丽晓 《宗教学研究》2006,7(2):203-207
雷茵霍尔德·尼布尔(Reinhold Niebuhr,1892-1971)是二十世纪美国最著名的神学家、思想家,是新正统派神学的代表,是基督教现实主义的奠基人。本文着眼于尼布尔思想中的三个重要概念———人的自由、罪与爱———的分析,并简略地阐述它们之间的关系。自由是人的本质属性,罪因自由而成为可能,确定了罪的不可避免性。同时,人的自由又展现出爱的可能性。在尼布尔思想中,人的自由、罪与爱三者彼此纠缠,处于巨大的张力之中。  相似文献   
87.
本研究采用大数据研究方法,对爬取的"动车事故"发生后40天内的94,562条相关微博进行情感分析,以探讨网民对"人祸"的道德情绪特点,同时对不同群体情绪表达差异进行探讨。结果发现:(1)网民对于动车事故主要表达的道德情绪有:愤怒、鄙视、厌恶、同情和爱。(2)包含不同道德基础的事件与不同的道德情绪相关联;(3)对于愤怒、厌恶和鄙视,男性普遍有更高的表达倾向和表达强度,而女性更倾向于表达爱和同情且强度更高;(4)对于爱和同情,团体VIP用户组表达的可能性和强度都高于其他用户;个体VIP用户比非VIP用户更可能表达愤怒、鄙视和厌恶,而团体VIP用户表达这类情绪的强度最小。研究表明,虚拟网络中人们道德情绪特点依然符合道德基础理论;不同群体在表达道德情绪时的差异性是对道德基础理论相关研究的补充。总言之,数据挖掘技术和情感分析方法是进行情绪研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8.
采用YG人格测验量表、团体智力筛选测验量表、复杂划消测验、双手调节器及深度知觉仪对港口门机事故驾驶员和非事故驾驶员所进行的研究表明:两组门机驾驶员在12项人格特征以及智力、选择反应能力上未显示出显著性差异;事故组门机驾驶员双手协调及注意分配能力和深度知觉能力明显低于非事故组门机驾驶员;技能水平与事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89.
《学海》2021,(2)
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存在超个人法益说、个人法益说和复合法益说之争。超个人法益说由于难以经受体系融贯性与合目的性的双重审查,所以不应被采纳。复合法益说因为在关键问题上最终倒向超个人法益说,所以也不应被采纳。个人法益说值得肯定,但当前该说不仅在论证逻辑上有待商榷,而且在具体论点上未能经受法益的形式和实质检验。个人法益说的论证应当以犯罪对象、罪名表述和其在刑法中的位置为基础,综合考虑学说与司法解释、刑事政策和刑法教义理论的契合性。在从积极利用权的视角无法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做出准确概括时,可以从消极防御权的视角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法益概括为公民所享有的个人信息不受披露、泄露的个人信息安全权。基于个人信息安全权说,在认定法益侵害性时应考虑个人信息的敏感度,还应注意的是,提供或采集网站合法且完全公开的个人信息未侵犯本罪法益。  相似文献   
90.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出家人的修学生活也丰富起来,2007年9月10日至18日,我有幸参加了中国佛教协会以国际部副主任普正法师为团长赴韩国体验修行的活动。这是中韩日三国友好交流会议精神倡导下的中国僧人第五次组团到韩国修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