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作为中国佛教佛性观、因果观和居士观的奠基者、深化者和集大成者,东晋慧远、唐代惠能和民国印光不仅规约着中国佛教的健康发展,也深刻影响了儒教发展进程,成为铸就中国佛教儒释双美互成品格的三座丰碑。儒释双成思路依然是当今中国佛教健康发展的基本指针和宝贵经验,仍须加以充分地理论总结和实践贯彻。 相似文献
62.
63.
戴维森反对“概念相对论”的主要立论落脚于语言的可译性和互译性上,但是,在他的论述中,他所围绕的中心却是语言的可释性和互释性。在他看来,由于从原则上讲,没有不可释的语言,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谓的“概念构架”。本文旨在从翻译与解释的差别以及翻译的适应性的角度对戴维森的这种可释性策略进行质疑,并对戴维森所提出的主要论证逐一进行了考察。我的主要观点是:语言的可释性并不直接支持语言的可译性,而对于“概念相对论”构成威胁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相似文献
64.
基督教释经学与中国训诂学的几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经学与训诂学分别是西方和中国对重要经典阐释的系统,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它们在涵义、缘起、方法、传统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从而其演变结果自然不同. 相似文献
65.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字迹清楚,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文献研究价值。本文结合传世文献中相关词例,从《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伍)》各篇简文中选取数例,展开讨论,加以训释。如读"左"为"佐",释"惎"为谋,读"寺"为"持",读"若"为"弱"。 相似文献
66.
67.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一些学者对心理学的前景较为悲观,他们认为心理学从来没有成为过一门统一的科学。并且越来越面临着分崩离析的局面。这样的看法自然引起了许多的探讨和争鸣。我国的心理学前辈陈立先生在《平话心理科学向何处去》一文中指出:“对心理学的现状,要从课题的琐屑。及屈从物理方法的独裁中解放出来。“要理论研究结合实际。……克服方法论中的诸多限制。……重视意义的地位。采纳释义学的方法,打破‘所谓’科学的桎梏。以活跃心理学克服方法论的专制。”这些深刻独到的见解对心理学的发展,尤其是研究方法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68.
<正>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孝道精神是其中之优秀者。本文称"孝道精神"而不称"孝道传统",是因为孝道的精华部分是中国人的"文化精神性",是可以世世代代继承发扬下去的,而孝道传统的一部分内容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发生变化,有些已经不能直接效法。因而本文定义中国孝道作为中国人的优秀文化精神性,而不是鼓励人们去模仿某种孝道故事。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具有时代性和进步特色的,现代人不可能回到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中去直接效 相似文献
69.
本文主要系对帛书<衷>篇前半部分的解读,作者不仅对<衷>篇所释诸卦之文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训释.而且又将其所释之义与今本<易传>及汉魏诸家之说参照互通,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和看法.如,认为<衷>篇解卦时使用了"旁通"说;通过文句格式的比较,发现<衷>篇前文所释诸卦之文字应早于<衷>篇后文及今本<系辞·下>的"三陈九卦";通过对<说卦>相关文字的解读,证明在今、帛本"天地定位"章的差异问题上,应以帛本之说为是. 相似文献
70.
<魏书·释老志>是中国最早关于佛教历史和思想的全面记载.它的史料价值表现在:(1)它所记载的元魏僧官制度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制度的重要性;(2)它是北魏政治与佛教微妙关系的重要资料来源;(3)它所记载的资料对于研究佛教寺院经济的重要性.<魏书·释老志>在思想史方面的重要性表现在:(1)它反映一般常识世界;(2)表现早期教外人士人的佛教知识.最后从<魏书·释老志>与<隋书·经籍志>的比较中可以看出:(1)<隋书·经籍志>有意与儒家划清界限,走出依附中国资源,渐渐独立的趋势;同时,士大夫对于佛教的知识渐渐走出依靠中国知识来想象佛教的水平;其次,<隋书·经籍志>比<魏书·释老志>更像一个全景式、统一文明体立场的叙述,更加全面与完整;另一方面,它的历史叙述渐渐偏向南方佛教;三是佛教知识越来越丰富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