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筮法》既已刊布,学者多有研讨,今就众说之未尽处,试作考索。所论有三,一曰六■,二曰■■,三曰八卦吉凶。《死生》章所谓"六■"者,学者或合观左右卦,以六爻之位皆有阳爻解之,然其说与"五■同弌■"相迕。疑之者以六甲孤虚解,然说类纳甲,去孤虚之法远。今检讨二说,详考筮例,排除以四位卦之卦数、爻题、经卦阴或阳画数定■之诸多可能,而立论以左右别卦合爻之含阳及纯阴者为■解之。《得》章所言"■■"者,或以为上兑下巽卦画相覆,或以为含倒数之兑卦,然皆不合筮例,今立论以"■■"为含恶爻之兑卦解之。"八卦吉凶"者,以乾坤二卦吉凶为难辨,或依《乾坤运转》章径定乾坤二卦除恒吉日外依巽艮之吉凶为吉凶,今据包山楚简所载筮例而驳其非。文章于其馀六卦吉凶筮例之解说,亦有所补正。  相似文献   
172.
刘禹昕 《美与时代》2023,(5):127-129
吴让之是清代著名书法家,是“邓派”篆书的集大成者,并且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世的书法篆刻家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吴均帖》为例,通过对吴让之篆书的用笔、结字及情感表达的分析,总结出吴氏篆书对书法创作的启发,希望更多人可以感受篆书所带来的情感表达,体会到篆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3.
<正>王澄,1945年6月生,河南开封人。专业书法家,兼及诗文绘事。提出"碑体行、草书"说,并身体力行。主要著作有《王澄书法集》、《中国当代名家系列丛帖·王澄隶书行草书册》、《王澄诗文书法集》、《中国书法全集·康梁罗郑卷》、《中国书法全集·于右任卷》、《棚下  相似文献   
174.
杜勇 《管子学刊》2001,(4):90-94
安州六器和麦氏四器的年代在学术界尚有争议,尤其是有的学者过于相信康宫为康王之庙说,因定诸器为昭世之物。然据笔者考察,安州六器和麦氏四器均应为康王时器,铭文有关内容与昭王南征荆楚实不相涉。  相似文献   
175.
广觉慧宗(镇海寺) 觉:觉察、觉悟。觉察,谓觉知恶事。觉悟,谓悟得真理。《大乘义章》二十:“觉有两义。一觉察名觉,如人觉贼。二觉悟名觉,如入睡寤。觉察觉,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不为其害,故名为觉。觉悟觉,对其智障。  相似文献   
176.
《中国道教》2006,(6):53-53
10月20日上午,乐清市道协召开理事扩大会议,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公报,研究部署如何在全市道教界掀起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热潮。会议强调,认真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摆在全市道教界人士面前的一项首要任务。全市道教界人士紧密结合全市道教界实际,  相似文献   
177.
细节的魅力     
当我听到周围的同学高声议论小沈阳现在的出场费竟高达六位数时,我选择了沉默。 我想这一切都是他应得的。毕竟,他也曾是黑暗里的舞者。  相似文献   
178.
由著名学者任继愈、李广星先生任主编,全国数十位墨学专家历尽十年艰辛、共同编纂的《墨学大全》,已于2004年9月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并于第六届墨学国际研讨会期间,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首发式。  相似文献   
179.
一、《金刚经》的由来善逝逝后五六百年顷,印度佛教界出现改革的新思潮,从佛法理论到宗教实践等各方面都有新的创造与发展,佛教史上称为大乘运动。  相似文献   
180.
佛门名对     
冷泉 《佛教文化》1994,(6):25-24
“道在于行亦在于说。”佛教在向中国社会各色人等的弘化过程中,名僧高士应机施化,妙语迭出,现择史传上有名的机锋对答,录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