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随着新课标的进一步实施,基础教育更注重人的创造性及综合能力发展,这就为高校和声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和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能仅限于学生多声部音乐写作及和声学理论应用能力,更应注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和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将抽象和声理论知识运用于和声音响分析与演奏的综合实践能力等。然而,受传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方面影响,目前高师和声课教学现状、教学模式与学生未来发展、社会需求间却存在着诸多背离。只有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整合和声与即兴伴奏课程横向资源,发展学生和声思维及实践应用能力,才能不断顺应社会及学生能力发展的最终需求。  相似文献   
22.
一、序论:印度佛教的大乘意识 在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中国佛教学者不但面临着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如何转化与诠释印度佛教的问题;更是对印度佛教的继承与扬弃,表现为中国佛教最终舍弃与吸收了小乘佛教,建构了中国大乘佛教的核心体系。但是,中国佛教大乘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是经过南北朝佛教漫长的批判与转化,伴随着印度佛典的翻译、判教...  相似文献   
23.
《中国天主教》2010,(1):51-51
2009年12月24日下午,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王作安一行到中国天主教“一会一团”驻地,向“一会一团”的驻会负责人刘柏年、刘元龙及主教、神父和全体职工祝贺圣诞佳节,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努力工作,为爱国爱教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王作安局长希望“一会一团”继续发挥作用,在组织建设、人才培养、神学研究上进一步取得新的突破,为中国天主教牧灵福传和民主办教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4.
张晓武 《天风》2008,(4):26-27
文章从目前教会的音乐事奉人员普遍缺乏专业音乐训练的现状出发,从两个方面阐述混声四部诗歌班的构建方法和活动内容:一、以构建团契的方法构建诗歌班,以"音乐活动"作为团契的活动内容,因为诗歌班是一个用音乐来敬拜神的团契;二、以"混声四部"合唱团的音乐活动规则指导实施诗歌班的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25.
牧人四"感"     
服侍神是一件极为神圣的事情,所以神对服侍群体更有着特別的要求.就像当年晓谕摩西一样,对利未人的职责和要求都与一般的以色列民大不相同.在新约时代中,保罗对提摩太的要求:"不可叫人小看你年轻,总要在言语、行为、爱心、信心、清洁上,都作信徒的榜样."  相似文献   
26.
张丰乾 《现代哲学》2008,(1):109-116
历代儒者引经据典,从"民之父母"的角度出发,对统治者提出了亲民、爱民、保民、富民等要求.但是,近现代以来的思想史研究者,对于古代社会君民关系的这一基本理论似乎未着笔墨.本文集中讨论了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早期儒家学派关于"民之父母"的思想,归纳出其中至少包含了"民之父母"需要符合"必达于礼乐之原"、"使民富且寿"、"同于民之好恶"、"顺而教之"、"有父之尊,有母之亲"等原则.孟子则借用"民之父母"的理论痛斥当政者"以政杀人"、"率兽食人"、"使老稚转乎沟壑".荀子指出当天下的最高统治者堕落为"民之怨贼"的地步,统治阶级内部其他符合"民之父母"标准的领袖可以以"革命"方式取而代之.在今人看来是"乌托邦"的这种构想,在儒家看来是应该而且能够实现的蓝图.儒家之外,<管子>提出,"法"才是"民之父母",在"法"的层面,即使是有所过错,也可以有办法弥补,不至于酿成大患,可以看成是儒家思想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7.
外婆的便币     
那年冬天,居住在美国西北部的我们刚经历了被称为“哥伦布暴风雪”的灾害性天气。无情的暴风雪和肆虐的狂风摧毁了很多房屋和树木。空气中弥漫着刺骨的寒冷,将我们的房子变成了一个冰窖。  相似文献   
28.
儒家人文主义生态伦理思想,包括“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精神旨归、“民,吾同胞也;物,吾与也”的文化关怀以及“取物限量,取物以时”的道德规范。以科学的理性精神实现对儒家生态伦理的现代回应,无疑对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生态伦理有重要的启迪价值。  相似文献   
29.
王理  张开勤 《法音》2006,(10):28-28
本刊讯9月25日上午,应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邀请来华访问的缅甸宗教部副部长都拉吴昂哥率缅甸政府代表团一行6人,拜访了中国佛教协会,受到副会长圣辉法师、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的热情接待。会谈中,圣辉法师深情回忆起去年率团出访缅甸的情形,对缅甸宗教部的周到安排和副部长阁下的盛情款待再次表示了感谢!他强调:佛牙舍利曾应缅甸政府邀请三次巡礼缅甸,供缅甸佛教徒瞻礼膜拜、沐浴佛恩,充分说明中国的佛牙舍利与缅甸人民有着殊胜的因缘,是联系两国佛教信众的金色纽带。圣辉法师说:今天上午,副部长阁下参拜了灵光寺并瞻礼了佛牙舍利,可谓因缘…  相似文献   
30.
曹彦 《宗教学研究》2006,29(4):182-184
关于俱有因的定义,现今的大多数辞典都是采用《俱舍论》第六卷中的“互为果义”的定义。但实际上这一定义是世亲用来指出有部在理论上存在矛盾的定义,并且受到了众贤的强烈批判。众贤在《显宗论》第九卷中则以“同一果义”来定义俱有因。其中的差异是因为在最早出现六因理论的著作《阿毘达磨发智论》中只是列举事例而没有给六因下定义,而六因理论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在六因的定义上,存在着争论。比如,在《大毘婆沙论》中没有讨论到:“法”是“随相”的俱有因,而“随相”却不能成为“法”的俱有因的这种非对等的情况。因此《大毘婆沙论》中将俱有因理解成心和心所的这种互为因果,相互对等的情况。因此对俱有因的定义就偏向于“互为果”。而后来由于生灭四相理论的引入,所以触及到法与随相非互为俱有因的情况。但当时俱有因的定义还是延用原有的“互为果”的说法。因此遭到了《俱舍论》的强烈的攻击。最终,众贤将俱有因定义为“同得一果”。即同得一(士用)果的其它法是该果的俱有因。从而含摄了互为因果和非互为因果的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